通信网--中国通信行业门户网站 | 中国行业网站集群--通信行业电子商务唯一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 商机无限 商务中心 行业展会 立即发布商机
网站首页 公司库 产品库 商机库 行业资讯 展会信息 招聘信息 招商加盟 下载中心 招标信息
关键词:
热门词汇: IP网络电话   语音识别   手机充电器   手机GPS   3G手机   传输设备   交换设备
  行业要闻 | 通信市场 | 通信技术 | 网络学院 | 5G前沿 | 4G前沿 | VoIP | IPTV | WiMAX | 呼叫中心 | IT制造 | IT就业  
  企业专栏 | 企业报道 | 通信标准 | 通信百科 | 分析预测 | 手机评测 | 增值通信 | 政策法规 | 专家观点 | 网商访谈 | 招标信息 | 物联网
网上展览:
综合厂商 | 手机 | IP电话 | 交换机 | 呼叫中心 | 网络 | 终端 | 电源 | 仪器 | 光纤 | 电缆 | 电脑 | 数码 | 软件 | 其他
中国通信网最新加盟企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专栏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中国通信网 时间:2008-09-25 信息来源:广安日报

——改革开放30周年、华蓥建置30周年巡礼

  工业:重振雄风看今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华蓥作为“三线”建设基地,先后布局八大军工企业和华蓥山矿务局及渠江水泥厂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成为川东工业基地。然而,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军工企业先后外迁,搬走了华蓥经济的“半壁河山”。如何“重振河山”?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华蓥奏响了工业兴市最强音----

  精心打造“一核三区”

  八大军工企业搬迁后,华蓥市不游移观望,而是充分利用军工企业搬迁后留下的闲置资产,筑巢引凤,大力实施“填充工程”。

  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一核八专”。在广华大道和八大军工企业搬迁后的闲置厂房上建起一个核心工业园区、八个专业园区。通过重点扶持通川机械、辽望实业、正大机加等本地企业,引进重庆格林、浙江荣雨机加、南充矿山机械和鼓励华蓥籍乡友投资兴办凯达电机等途径,培育、壮大机械加工产业。随着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到来,在原有的“一核八专”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打造“一核三区”上。“一个核心区”即广华工业集中发展核心区,由机电、轻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园组成。“三个专业园区”即溪口庆华机械加工专业园区、高兴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天池禄市新型建材专业园区。核心区立足广安,背靠成都,面向重庆,主要发展机械制造、轻纺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几大产业,已入驻金龙华纺织有限公司、添鹏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金达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思平浆纸业责任有限公司、鑫福寿面粉厂、鑫华茂陶瓷、燕辉机加、正大汽配等规模以上企业8户。

  大项目促大发展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支撑。华蓥市把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在全市形成了人人议项目、抓项目,落实项目的良好局面。

  坚持以大项目带大投入,以大投入促大发展,总投资8亿元的竹浆项目完成一期平场,正抓紧启动二期平场;总投资4.5亿元的拉法基瑞安水泥技改项目已取得核准批文,新址已初步确定;总投资4.5亿元的广能蓥峰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各项开工条件已经具备;总投资2.5亿元的宏云二期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完成平场;总投资1.3亿元的金迅发制品4月底正式启动,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总投资3500万元的华凯农机项目已正式投产。该市还以项目为载体,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与该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配套的相关企业。到目前,华凯农机制造项目与四川凯达配套,金达机械裕宏机车、正大机械汽车灯具等6个项目与重庆汽摩产业配套。2008年上半年,该市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产业共完成产值30.68亿元,同比增长46.7%,占该市工业总量的97.4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0%以上。

  改变“一黑一白”产业格局

  华蓥“一黑(煤炭)一白(水泥)”的产业格局曾经成就了其一度的辉煌,由此也背负了污染型企业带来的环境负担。该市审时度势,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创新工业发展理念,相继建起了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等环境污染小的企业。

  结合本市实际,华蓥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水泥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规划》、《2008年工业节能意见》等节能减排的措施,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控制发展污染型企业,依法关闭了迅达纸厂、晶森纸厂、强林纸厂等5户污染企业,对腾扩发制品、华蓥山酒业、双力化工等8户企业水污染实施了限期治理。目前,该市已形成了以建材、煤炭、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打"的产业格局。

  项目招商注活力

  华蓥市坚持把集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凭借“良巢”优势开展产业招商和特色招商,注重吸纳一批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大的企业落户,为工业集中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拓宽招商领域,广泛吸纳外资。该市围绕自身优势产业划定主攻区域,派出招商小分队分赴广东、浙江、重庆等地招商引资,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中心城市的产业梯次转移。驻点招商、居间招商等招商创新举措也取得实效。今年1至8月,该市新引进项目49个,到位资金12.59亿元。

  农业:高奏田园交响曲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华蓥市虽是一个仅有26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小市,但他们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抓特色、树品牌,致力打造丘陵地区农业典范,在小农业上做出了大文章。

  农业产业化撑起艳阳天

  华蓥市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该市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了以广溪路沿线、仪北路华蓥段的庆华、高兴、阳和、古桥、永兴、明月、禄市、华龙等乡镇(街道)为主的优质粮油基地10万亩;逐步形成了7万余亩的“井”字型优质水果产业带;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6万亩,以粮油、水果、蔬菜三大系列为主的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发展以梨业、柑桔、优质蔬菜为重点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个。同时,打破山区“养猪过年,养禽挣油盐钱”的传统饲养方式,在企业、基地和养殖业主的辐射和带动下,全市畜牧产业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我们地处山区,土地稀少,光靠种粮食肯定发展不起来。”华蓥市永兴镇白家龙村正在地里摘尖椒拟销往重庆的白瑞元说,“正因为田土少,我们不但珍惜,而且充分利用,在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上想办法,也就是大伙儿说的发展特色农业。”

  白瑞元所说的特色农业,就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农业产业。而在永兴镇马架坪村种植瑞士蓓盈蕃茄的张虹,谈起特色蔬菜种植更是喜形于色。他从2005年就开始试种瑞士蓓盈蕃茄,从几亩发展到目前的120亩,不但自已尝到甜头、赚了钱,而且当地的乡亲从他手上学到不少技术,也开始走“特色”之路了。据悉,地处山区、仅有26万农业人口的华蓥市,坚持以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抓特色、树品牌,致力打造丘陵地区农业典范,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沟渠田园路的交响乐

  华蓥市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红土地上奏出了动人的沟渠田园路的交响曲。

  以水利、国土、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4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万亩,建排水沟104680米、整治山坪塘32口、修建蓄水池166口,解决农村16.5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整治国土面积 3.1万亩、新修完善沟、池、路配套工程286处,修建便民路63400米、解决农村17.3万人口的生产条件。全市基本实现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的奋斗目标,解决农村21.6万人口的行路难问题。完成成片造林60.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5万亩,封山育林46.9万亩,农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截止2008年6月底,华蓥市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12305口,比2004年农业局开始沼气建设的3776口增加了8529口,增幅69 %。推广沼液浸种、杀虫技术等沼气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00亩。建立了猪-沼-果(菜、粮)等循环农业模式和沼液浸种4万亩,新增生态家园模式1000户。

  目前,华蓥市农村98%的农户住上了砖混楼房,100%的农户安上了电灯,85%的农户通上了电话,67%的农户安上了有线电视,78%的农户用上了安全饮用水,52%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现代空调、冰箱、时尚宽带电脑、流行摩托、小轿车、农用运输车进入了许多普通百姓家庭,如今农村呈现出“吃饭讲营养、住房讲宽敞、穿衣赶时尚、家具摆高档”的新生活新气象。

  民生:百姓冷暖挂心间

  新农合:让生命更精彩

  “是政府的合作医疗救了我的命呀!”说起新农合,华蓥市古桥街道新民村1组村民杜中德感慨万千。

  2008年,杜中德因患肝内外胆管恶性肿瘤,四处投医问药,光治疗费用就花了4万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拿着去年用10块钱办的农村合作医疗证和相关手续,找到了华蓥市农合中心,农合中心很快为他办理了相关报销手续,报销医疗费用1.26万元。据了解,华蓥市自2005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建立完善了市、镇、村、组四级管理、监督体系,设置市级经办机构1个,镇级经办机构19个,形成由30余人组成的经办人员队伍。全市纳入定点范围的医疗机构19所,村卫生室113个。开通市、镇两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参合率也从2006年的79%提升到2008年的97%。截止2008年6月,全市共累计筹集基金2448.22万元,为“参合”群众报销医药费23.44万人(次) 1828.49万元。今年以来,共为30399人次审核报销医药费664.86万元,其中门诊报销21885人(次)47.29万元,住院报销8154人(次)617.57万元,有1人最高报销了3万元。

  社会保障:奏响和谐发展曲

  华蓥市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了广安市级充分就业社区14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个,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所)实现了全覆盖,并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得到了大力拓展巩固;深入开展“一对一”职业介绍服务,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行动”、“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再就业百日帮扶”、“春风行动”等活动,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自2001年以来,华蓥市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826人,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34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万人,为1253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为下岗失业人员及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减免税费482.4万元,为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吸纳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4020人次、761.6万元,为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4083人次、1630.21万元,为145名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9.7万元。

  城乡低保:以人为本暖民心

  华蓥市坚持把城乡低保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人为本,强力打造“阳光低保”,筑牢了城乡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

  坚持城乡低保资金封闭式运行管理原则,严格规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严格审批、诚信承诺、定期复查、分类管理和“三张榜三公示”(审查、审核、审批内容及结果),做到“指挥关口”、“审查关口”、“监督关口”、“督查关口”前移,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补差有升有降,保证了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低保工作格局,有效保障了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城市低保对象共有7943户15778人,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175元,人均月补差达125.6元。农村低保对象共有5992户14023人,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60元,人均月补差达48.6元。

  安居工程:均得广厦千万间

  华蓥市坚持为民解困,攻坚克难,经过多年打拼,逐步建立了以解决农村特困无(危)房户住房为主的安居工程救助体系。

  自1997年来,全市投入资金2736万余元,为农村2280户住岩洞、草房及无(危)房群众新建住房7296间。2008年,就为270户农村特困无(危)房户新建住房947间、23675平方米,投入资金947万余元,建房户数和资金投入分别是1997年的38.6和57.4倍。

  同时,为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华蓥积极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9万人减少到2008年1.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6%降到4.2%。

  社会事业:众人划桨开大船

  华蓥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教育,造就人才的大摇篮

  华蓥刚建置时,地方学校40%的校舍是危房,53%的学生使用石桌凳;学校建制不全,初中乃至高中全部附设在小学,校点多而散,在校生仅1万余人。

  为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该市逐年加大教育投入, 1989年彻底消除了全市中小学危房,并拥有了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语音室等功能完善的教学配套设施设备;公办学校发展到35所,村小84所,民办中小学4所,民办幼儿园40所,在校学生达5.25万人。教育教学也取得骄人成绩,荣获国家三部委授予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高考上线人数连年上升,万人上线率一直位居广安前茅;成职教育快速推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后续人才;民办教育生机勃勃,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07年,在广安市率先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并荣获“优秀”等次,实现了在高平台上的又好又快发展,树立了华蓥教育新形象。

  科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华蓥市始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强化科普宣传,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30年来共完成国家、省、地、市重点科技、星火、兴农、丰收、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计划1546项,实现产值68.77亿元;开发新产品119个,创产值4.59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3%。全市鉴定科技成果486项,其中8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1件。与省内外2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发达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20余份,实施合作项目10余个。1997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1998年荣获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和四川省科普工作先进县(市)称号,2005年荣获全四川省科普示范市称号,自1998年起连续八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文化,市民精神生活的栖息地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的连续剧《双枪老太婆》,充分展示了该市文化建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华蓥刚建置时,文化事业几乎一片空白。该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促进了文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逐步建起了喻为当时川北第一馆的文化馆,各乡镇设立文化站;在华蓥山广场等场所安装了全民健身器材,为全市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的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申报安丙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先寺、丁家坪纸厂、五星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婚嫁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红杜鹃》荣获了四川省电大成立20周年汇演一等奖、此后连获殊荣;歌曲《走向华蓥山》荣获四川省旅游歌曲邀请赛二等奖,《华蓥山滑竿抬幺妹》荣获2005年四川省民间艺术表演一等奖;登山、游泳、球类等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承办的华蓥山滑竿抬幺妹大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活动,规模大、参与广,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多家报刊网站参与了报道,在全国影响广泛。

  卫生,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华蓥建置初,卫生事业严重滞后,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简陋,重大疾病时有发生,妇幼保健基本一无所有,专业人才奇缺,人民健康难以保证。

  建置30年来,华蓥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驶入发展快车道。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卫生服务网覆盖全市9镇1乡3街道111个行政村29个社区;人民医院从一个设备仅有1台照光机、2台显微镜,人数不足20人的乡镇卫生院,发展成为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科室齐全、管理有序的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达29911㎡,实现了全市乡镇卫生院规范布局。农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2008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6.69%;累计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449万元,全市23.44万人次受益,农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华蓥市的广播电视己成为社会发展的宣传车。华蓥广电以民生工程为重,全市9个镇、1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架通了光缆,光纤电视实现了全覆盖。截止目前,共架设光纤干线2280.799芯公里,建光接点155个,架设同轴电缆干线980杆公里,行政村通率、自然村通率分别达到100%和90%,村通率列居广安市第一位。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单位。

  基础设施: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部小说《红岩》,使华蓥山名扬天下。但谁也不会料到,在这座英雄山下,仅仅30个年头,就崛起一座拥有10平方公里面积、近1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

  经营城市出新招

  华蓥市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经营”的路子,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经营城市资产理念,初步形成了“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机制,助推了城市高起点快速发展。

  2003年,华蓥市以经营城市资产为重点,以经营土地为核心融集城市建设资金,采用BOT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成功采取了“业主投资、整体开发、两头算帐、相互补差”的运作模式,对滨河公园等进行了改造;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区开发一体化运作,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

  特别是近几年,华蓥市按城市规划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开发建设了滨河丽景小区、星星丽都小区、御景花园小区、圣之佳天下小区;修建了华蓥山广场、滨河公园、城北广场、华蓥山游击队群雕;对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临街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建成新街道总长31公里,供水管网总长117公里,覆盖率98%;燃气管网总长108公里,覆盖率达99%。如今,新建商店、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及文化娱乐场所鳞次栉比,新建的华蓥山广场面积达45620平方米,成为该市主要休闲中心。

  小城镇建设展新颜

  1997年以来,公园、农贸市场,供水站、供气站、路灯、公厕、垃圾池纷纷现身华蓥市各乡镇,预示着该市小城镇建设已快速拉开了序幕。

  为了提高小城镇规模,该市根据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率先在部分乡镇进行房地产开发,拉大城镇框架,增加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了街道绿化面积,改善小城镇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在城镇建设中严格实行统一立面造型、统一规划外装饰、统一色彩的“三统一”制度,在突出单体建筑特色时又确保了整个街景和谐统一,使之成为了整个城镇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重点建成了溪口镇北开发区、天池镇七里坪小区、永兴镇区巷子街片区、禄市镇大道片区等小城镇新区。

  交通通信方便快捷

  1978年以前,华蓥市仅有公路265.9公里,且均为三级以下泥结碎石路面,坡陡路窄,交通经常中断。

  1997年该市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投资近8亿元建成通乡道路51.9km,铺筑水泥砼路面33.5km,全市实现100%的乡镇通公路。从1999年起,该市又大打旅游牌,高规格建设旅游公路,天石旅游公路、黄花梨旅游农业示范区环山公路等系列旅游公路,成为该市公路建设新亮点;广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短短的里程设有3个出入口;襄渝铁路穿越市内9个乡镇,有力促进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该市公路总里程621.73公里,其中省道31.9公里,县道97.33公里,专用公路9.03公里,农村“院院通”560公里,公路好路率达81%,综合值76.3,出现了山里农民乘中巴车种田的喜人现象。

  而华蓥市的通信更是日新月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实现信号传输“数字化”,开通数据电报电路,电话“交换程控化”,建成了城乡一体的本地电话网。2000年,该市开通了移动通信业务,截止2008年,移动通信业务用户已达15万以上。

  同时,山区电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农网、城网改造及水力、火力发电,使华蓥电网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全市供电的可靠性,基本满足了华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要求。如今,供电面积500余平方公里,直供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11个村、8万余用电户,用电人口36.5万人,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100%。

  第三产业:这边风景独好

  在华蓥山旅游区流连忘返的来自云南的张女士说,“华蓥山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质量都令人满意,不愧为四A级景区!”的确,华蓥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短短的几年功夫便靓丽转身,形成了这山风景独好的格局。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旅游兴市迎机遇

  2002年之前,华蓥的旅游基本是一片空白。也就在这一年,该市决心充分利用华蓥山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2006年,新一届华蓥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六大战略”,确立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成全省旅游名山”的跨越目标和“四个围绕,四个转变”的旅游工作新思路。

  为开发利用好宝贵的旅游资源,坚持科学编制规划,聘请专家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系列规划,使华蓥山成功进入全国红色旅游总体规划,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新五大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为旅游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搞基建,争创优,硬件软件两手抓

  为改善旅游开发环境,华蓥市坚持在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的措施上,向旅游开发倾斜。

  2002年以来,华蓥市投资近2亿元,先后建成天池至石林、双河至禄市等旅游公路,旅游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景区实现了通讯、水、电、气、有线电视“五通”。坚持“红绿结合,以红促绿”的景区建设开发思路,致力打造精品景区,目前,华蓥山石林旅游区一期工程竣工,打造60余处自然景观和红色景点,已成为川渝旅游新热点。

  为促进华蓥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以华蓥山旅游区为载体,带动农业旅游和农家乐,建成了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黄花梨度假村。近年来,共发展农家乐50余家,农家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逐步形成。同时,华蓥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抓手,狠抓城市现代旅游功能完善,2001年宾馆饭店无星级,现在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三星级修建标准景区宾馆1家;旅行社由零发展为旅行社2家、门市部2家,提高了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挖内涵,重特色,旅游产品活市场

  华蓥市以“山”字为特色,充分挖掘体现华蓥文化内涵的产品,扶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华蓥山特色的美食产品、山野食品、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特色旅游商品。

  目前,华蓥市以华蓥山土特产品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由2002年的2家发展到现在11家,开发出安丙贡茶、华蓥山四绝、华蓥山茶业系列产品和梨、柑橘等水果系列产品,薇菜、蕨菜、竹笋等山珍系列产品,假发系列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同时纪念邮册、电视剧光碟、石林景点微缩、旅游景点扑克等纪念品也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华蓥旅游项目中一个较有特色的亮点,大大刺激了广大游客的消费欲望,增加了华蓥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华蓥市现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级旅游区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如今,华蓥石林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游”成为了华蓥旅游的知名品牌。

  起落之间,华蓥商贸绽放生机

  随着旅游业的火热发展,华蓥市的商业贸易也重新绽放出勃勃生机。

  华蓥在建置之初,依托原八大军工企业,在市域内各乡镇建立起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商贸流通企业体系。随着人们对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认识加强,商贸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体系已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腾扩发制品公司、华蓥市莹春茶叶公司、华蓥山幺妹食品厂等生产型企业已初具规模,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商贸流通的发展。同时,华蓥山农贸市场已建设成农产品集散地和中转库,现营业面积已达11707平方米,年交易额达4个亿,带动农户13000家,市场覆盖区域41个省、市和地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成功,昭示了该市已成功建立以城市超市为龙头、以乡镇连锁为骨干、以村级连锁为基础的新型流通体系。

  党建:高扬党旗筑和谐

  华蓥市始终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建设,不仅巩固了政权,提高了执政能力,而且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经过30年的洗礼,党的旗帜变得更加鲜艳。

  思想建设常抓不懈

  “30年来,华蓥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实速度很快。”中秋时节,在华蓥市老年协会组织的“30年来看变迁”活动中,当老人们观看了城市及工业建设后感慨万千,“特别是近两年,可以说是发展速度惊人。这些变化,都是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的结果!”

  华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3年,面向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在学风上、思想观念上和民主决策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认真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通过“三讲”教育,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纪律上有了明显进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华蓥市开展了十七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进”系列活动,各级党组织深刻领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开创出新的局面。

  组织建设推陈出新

  华蓥市采取“建、联、挂、靠、派”等形式,在全市建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委6个,党支部46个,有党员830名,党的工作全面覆盖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这仅是该市组织建没的一个缩影。

  华蓥市通过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推进“强村并组”、“公推直选”、“村干部星级化管理”等改革,大大降低了村级组织运行成本,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先后建立社区21个,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党员队伍由建置初的9135人增加到2007年的13123人;构建了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开放、便捷、现代化、多元化的党员教育管理平台,截止2007年,在全市建立了194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

  反腐倡廉卓有成效

  华蓥市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勤政建设和廉政建设结合”的工作思路,力行“四个互动”,大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将勤廉建设自觉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

  华蓥市探索建立起了乡镇(街道)干部勤廉教育“四醒”制度、村(居)“四双”制度,以制度建设加强作风建设,管好基层干部。同时开展“勤廉双优”基层党组织等评选表彰活动;从退休干部、老党员、民主人士中聘请监督员,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监督网路”,对干部行为和“三重一大”等重要工作进行了有效监督,并探索建立起了内外结合的一把手监督体系。该市“四大家”领导班子以文件形式向全市作出了十条勤廉承诺,在乡镇(街道)、村(居)积极推行“勤廉双诺”制度,镇村班子成员年初作出经济社会发展、廉洁情况书面承诺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民主法制建设长足发展

  华蓥市从2004年初在双河街道招勋村、蓥城初中党组织负责人实行“公推直选”试点开始,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已步入一个崭新时期。

  2004年底,华蓥市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中普遍推行“公推直选”,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换届和党组织负责人选举试行了“公推直选”;2006年,在全市10个乡镇党委换届中全面推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公推公选”;2007年,结合村级党组织换届,在全市111个村、21个社区全面推行了“公推直选”;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切实打造“阳光党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地各单位建立规范化的党务公开专栏341个,聘请党务公开义务监督员320名,设置公开监督电话160部,征询意见建议箱250个。探索实行社会评价,切实保证“群众满意”。

  狠抓法制建设,基层政法机构日益健全,“两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庭)达27个,政法队伍由51人发展到459人。建立健全了市法制建设领导小组和16个法制建设协调工作机构,开展的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成为我市依法治市工作的亮点。健全市、镇、(村)居三级调解网络,成立了华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和华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大调解的格局初步形成。20多年来,共调解民间纠纷47167件,防止民转刑案件469件,防止非正常死亡720人。自1997年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以来,在乡镇建立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20余件,为600余人无偿提供了法律援助。

相关资讯
·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012-01-11)
·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012-01-09)
·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012-01-09)
·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012-01-06)
·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2012-01-05)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热门资讯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9-15)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1-04-28)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9-16)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15)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5-23)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2-01-09)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1-01-30)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0-05-28)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1-05-03)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1-02-17)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8-13)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8-12)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8-07-3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0-07-20)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8-12)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10-08-27)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8-12)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10-11)
【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 (2009-07-24)
国之鑫科技 | 泰尔网 | 中华网科技 | 信息产业网 | 通讯世界 | 数字通信世界 | 文传商讯 | 中华英才网 | 电话视频会议 | 凤凰科技 | 呼叫中心 | 新浪科技 | 新传媒网 | 和讯科技 | 中国科技网 | 通信英才网 | 江苏星光发电设备 | 中劳网 | 赛迪网 | MSCBSC移动通信网 | 中国软件网 | 新华网 | 腾讯科技 | 3G通信网 | 千龙网 | 光通信人才招聘网 | 通信人才网 | 中商顾问网
返回首页 | 网站简介 | 企业理念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代理政策 | 联系我们 | 铭万网 | 中国产品推广联盟
南京国之鑫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08-2016 客户服务热线:025-83752991, 客户服务邮箱:gzx@gzxinfo.com
苏ICP备18005078号-1
本站图片及文字仅供功能演示,本站保留对本演示内容及功能的最终解释权

加入铭万联盟中国行业网站集群独家技术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