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市民而言,市政府承诺的WLAN(无线局域网)“免费午餐”固然诱人,但它是否好吃,无人敢打包票。
9月10日,围绕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告诉《IT时代周刊》,三年内,上海市的WLAN热点将增加至2.2万个,覆盖80%的公共场所,某些区域还将逐渐提供免费WLAN热点。据艾宝俊介绍,上海市将加大WLAN热点建设,今后市内主要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图书馆、公交车站、机场等都将建有WLAN热点。
艾宝俊的此番喊话正值运营商对上海WLAN建设积极投入之时。
就在两天前,中国移动(微博)(微博)上海公司宣布旗下1200万手机上网用户将能在今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上海移动超过6000个的WLAN热点区域体验到手机免费WLAN上网服务。而早在今年年初,中国联通(微博)(微博)上海市分公司宣布向后付费用户开展WLAN友好体验活动,此后一再延长试用期,此期间用户在使用中不限时长和流量。中国电信(微博)(微博)上海公司也在今年4月推出相应的免费体验活动。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上海用户提供免费的WLAN体验,缘于国内三大运营商在WLAN布局上的跑马圈地。据统计,2010年年底,国内三大运营商的WLAN热点总数还仅为17.6万个。但在今年内,各大运营商提出的目标均呈几何倍数增长。按照计划,中国移动到2013年将在全国范围部署100万个WLAN热点,中国电信则将这一目标提前至2012年底完成。中国联通的目标是在年内覆盖4万栋单体楼宇。
WLAN建设如火如荼,带来的直接效应应该是运营商在WLAN业务上的突飞猛进和用户完美的WLAN网络体验,但本刊记者了解到的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国外厂商黯然退出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城市信息化的建设热潮不断高涨,使得WLAN市场跟着红火起来。各运营商则为抢占用户,全面铺开了WLAN热点建设,WLAN设备的采购需求也随之增大。
据了解,在2010年,中国移动公布的WLAN设备采购量为37万台,中国联通为20万台。从今年2月开始,三大运营商相继启动了新一轮的WLAN招标。有投行预计,今年的WLAN建设将带来250亿元到300亿元的电信设备新市场。
如此诱人的蛋糕等待着各大设备厂商来瓜分,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现实是,思科、Aruba、摩托罗拉(微博)等一大批国际大厂却在逐步淡出国内市场。一位曾多次参与国内WLAN集采的国外WLAN设备厂商负责人表示:“运营商市场已经越来越难做,我们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参与运营商WLAN建设。”
部分事实正如这位负责人所言,在近两年运营商的WLAN集采中,国外主流WLAN设备厂商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少,反而出现了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低层WLAN设备提供商,它们以低至百元的价格参与投标,并在集采中获胜。
而对于国内厂商的低价,国外厂商普遍表示难以想象。上述跨国厂商的负责人抱怨说:“百元的价格无法让运营商购买能够提供高覆盖、高速率以及高安全性的企业级WLAN产品。”据悉,国外厂商提供的设备价格,往往是国内厂商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为何国产设备的价格如此低廉?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一语道破玄机:WLAN设备最难的就是研发阶段,为以最快的方式获取最高端的技术,有一些国内企业会以高额价格购买产品的方式,参与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培训,然后再进行产品生产并低价卖给低层的设备厂商,这些低层设备商便可以用极低的价格参与投标。而对于国外WLAN设备提供商而言,它们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就非常大,加上很多厂商的产品并非在国内生产,其物流与关税的费用必然加到设备上,这就使得它们的产品很难有价格优势。如此一来,很多优质可靠的WLAN设备并未进入运营商的采购订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