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任何角落,只需一部手机或上网电脑,就可轻松连接城市生活。公交车进站时间、市区各条道路的车流实况,视频尽收眼底;在校园里逛图书馆、超市购物,轻刷一下手机,即可完成借书、付账……
一个拥有“无线智能”禀赋的河南,即是一省百姓的殷切期许,更已成为重塑“中原经济竞争力”的时代标志。
正基于此,上月初,河南省政府与中国移动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年投资200亿元,加快河南省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原无线城市群”建设。
“无线城市”在全省的网络基站建设,犹如在中原大地张开了一张张天网,它为民众享受自由的信息化生活,提供舒适无缝的链接服务。
无线:让河南人生活美梦成真
“无线城市”,并非只是为手机增加了网上服务功能,而是汇集互联网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为城市生活植入智能、便捷、高效的模块,从而让百姓生活变得更方便。
“无需挂网线、插网卡、靠路由器,随处打开笔记本电脑就能上网了。”这在过去是郑州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用手机链接政务办事窗口,‘刷手机’进景区。”这在过去是洛阳人不敢想的事儿。
但在今天,郑州、洛阳两地百姓梦想成真,并且,开启了河南经济社会认知、体验“无线城市”精彩的第一步。
据河南移动有关人士介绍,“无线城市”,是在一个城市内实现全面无线网络覆盖,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为政府工作、企业运行、群众生活提供丰富的无线信息化应用服务。因而,政府日常行政管理、城市经营、智能交通、公共事件管理、教育医疗、民生娱乐、安全生产等,都将因此受惠。
2010年3月,洛阳“无线城市”网络建设全面启动,由此,实现了以第三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无线城市”建设,并在全省领先。
目前,洛阳“无线城市”系统已开发了“魅力洛阳”、“无线政务”、“无线便民”、“无线生活”等11个一级频道、56个子栏目,初步实现了政务、旅游、娱乐、便民等信息一站式查询,提供WEB、手机WAP、手机客户端3种接入方式。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登录约18万人次。
比如,洛阳百姓要查询住房公积金、养老、医保、交通违法等公共信息,仅靠手机客户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他们还能实时观看央视、江苏卫视及洛阳一套等电视节目。乃至哪家商场正在打折促销,手机亦是一目了然。
对于“无线城市”的探索及应用,省会郑州虽迟到了半年,却更富创新想象和挑战。
2010年10月,郑州无线城市综合门户基础运营平台上线。该平台完成TD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无线电子政务建设、无线便民生活、无线旅游四大项目。通过登录无线城市门户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新闻资讯、本地政务信息、生活账单、交通信息、娱乐信息、旅游信息,享受融合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视频、音乐的移动多媒体服务,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生活。
较之洛阳平台,郑州更侧重于“无线城市”网络在城市基础设施上的管理与应用。比如郑州的BRT公交月台,都有一块动态化的显示屏,上面会显示,要等的公交车还有多远距离,大约多久到站,让乘客做到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无线城市”为河南带来的改变,绝非为手机增加了一项服务功能,而是成为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就像“水、电、气、暖”一样不可或缺。
无线:让中原区域经济二次升级
“无线城市”被全球社会希冀成为第五大城市公共资源,原因是,它为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与加速助力。
“消除数字鸿沟、优化民众生活方式。”只是“无线城市”服务功能的冰山一角。而它尤为突出的能动性,体现在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安全,同时,还能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
正基于此,上月初,河南省政府与中国移动达成“200亿投资‘中原无线城市群’”的合作共识。双方希冀,“以区域经济信息一体化,支撑和助力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
从公众需求角度看,而今无论是在都市的写字楼,还是在街头、公交车、咖啡厅,随处可见埋头手机获取信息、娱乐的上网族、微博“控”。这意味着,纯粹的“无线”生活,近在河南人眼前。
能够予以佐证的是,不久前,国内某3C通讯连锁商发布“2011年一季度销售数据”显示,“国内一线消费市场,智能手机销售占比高达63%”。
由此可见,“建设‘中原无线城市群’,使之成为河南产业经济升级和区域经济繁荣的名片”,这既契合了中原崛起的发展路径,又贴近了河南百姓需求的民意。
因而,摆在河南移动面前的发展责任,既是拿出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完成经营快速增长;同时,亦要继续支撑“中原崛起”的这份担当。
据河南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原无线城市群”建设的目标已经确定。未来将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落地”、“物联网应用”、“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惠民服务和业务应用互动聚合”四个新锐服务平台。致力于为百姓生活、企业经营及政府城市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即要首先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完善WLAN/TD网络覆盖。
由今年年初,河南移动启动了WLAN网络建设五期工程规划。上半年,共选址热点区域3250个,完成方案设计1725个,新增AP接入点约33000个。另外,在TD网络建设方面,计划全省新建TD基站2600个。
稳健、扎实的网络根基,为实现“聚合各类应用”提供了广袤的土壤。
以此为依托,“中原无线城市群”的应用聚合总体规划,呼之欲出。围绕市民生活信息化类(含政务公开、公共事业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和智能城市管理类(含工商、城管、教育、卫生、行政审批等)两大类应用进行规划。全省统一接入应用共计40项,包含便民、交通、卫生、账单、新闻、娱乐、通信产品等,主要分为集团应用、增值业务和信息服务三大类。
“无线城市”最终将为河南带来什么?
国内一经济界学者的解析是,“中原经济区”实现快速成长与长足发展,须站在重构生产力基础与先进的生产方式角度上,实现区域经济“效率、成本、排放”的二次升级。“信息化建设所释放的加速度,无可估量。”
无线:为河南城市生活带来根本变革
“中原无线城市群”的下一步,是强化“位置能力”与“支付能力”应用。而在未来,它还将开启“物联网”魔盒,让河南人享受“智慧城市”为改变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如果紧急出门,却忘了燃气灶上还煮着东西,能不能用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让燃气阀自己关掉?
这样的想象,放在今天还是异想天开。然而,它或将很快成为“无线城市”探索的一项服务功能。
据河南移动有关人士介绍,“无线城市”在未来有两个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移动互联网。这一领域的追求目标,即是把宽带的网络“动”起来,把计算机上的信息变得手机化、移动化。二是移动物联网。物联网对未来生活影响很大,中国移动设立了一个专门体系在研究物联网和商业应用,物联网和生活应用,以及物联网和各行各业应用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与普及方面,在省内一些城市已相对成熟。
比如郑州城区金水路、花园路安装的电子屏,“堵车不堵车、周边哪条路段更通畅”,车辆行人皆一目了然。
再来看“物联网”,这个名词听起来很酷,其实与民众生活并不遥远。
在国内一些城市,中国移动已为电表加装了物联网的传感器。由此,电表就变成自动电表,既可根据时间来扣费,又可实时上报客户的使用信息。
在洛阳,移动公司正基于“物联网”理念,着力于探索“电梯卫士”应用。通过安装在电梯外围的传感器,采集电梯冲顶、蹲底、停电、关人等故障以及电梯维保信息,并通过GPRS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电梯运行管理平台。从而,能有效帮助电梯安全管理部门、维护单位和使用单位,实现电梯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但不得不说,“无线城市”对于多数河南百姓而言,还完全是新鲜事物。因而,它的服务功能与内容方面的探索,尚需依据公众使用能力作为开发的基点。
据了解,“中原无线城市群”的下一步发展,一方面是研究不同城市民众关注的兴趣点快速拓展建设与服务的半径。
即如,借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引入现场手机直播节日盛况,使“无线城市”项目获得民众和政府的肯定。
截至目前,“无线城市”已在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等7个城市实现接入。二期平台的下一步建设要务,即是推进其余11个城市全部接入,并推进“位置能力”和“支付能力”项目应用和用户的发展。
对于“支付能力”应用,百姓耳熟能详,并翘首以盼。通俗理解,即是将生活所需的付费类项目,转为“刷手机”的方式解决。
而“位置能力”应用,尤为突出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用户通过手机查看交通路况栏目时,可通过地图方式展示用户所在位置、周边的路况、监控摄像头分布,点击摄像头名称可查看视频路况。另一方面,即是用户穿梭在“无线城市”群之间,可实现漫游地自动切换。
河南移动相关负责人认为,“无线城市”即将为河南经济社会带来三大根本性变革,“信息强政增效率”、“信息惠民显便利”、“信息兴业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