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云和雅虎之间的博弈再次把支付宝推到读者面前,而就在此时,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要来了。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说,这些喧嚣都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就在眼前。第三方支付,在未来世界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能给网络大佬带来怎样的空间?
第三方支付发牌悬念待解
第三方支付牌照终于要来了。
想起一家支付企业CEO就曾对笔者感叹其一遇节假前夜就蹲守电脑前不停刷新央行页面的经历。而在此延宕的数月光阴之中,业界心态也几经转折。
去年底,央行公示首批17家名单并传不久将发牌,上榜者当时可谓踌躇满志。首批公示得牌将意味着将率先获得央行背书,对于企业业务的拓展有着极大裨益,并可借前后批次之间的时间差与后得牌者拉开差距。
不过,牌照发放却拖了又拖。央行或许也并不是不理解支付企业们的焦虑。5月6日支付清算协会成立,有业内人士就认为,这既是发牌的信号,同时开这么一个大会也是对业内情绪的安抚。
而伴随这一过程,公示企业总数也两度扩军,从最初的17家,到了24家,再到32家。至此,此前较有实力能够在全国支付业内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已入局,并将普遍得牌。央行的确体现了其“重合规准入”而非“选拔”的发牌准则。
本月发牌,离9月1日大限已时日无多。(编者注:央行去年6月21日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必须在9月1日之前获得央行发放的牌照)9月之后,无牌者不能再从业,而9月之后央行什么时候再发牌也不可预期。
尽管对于目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支付企业而言,此次能拿到牌照看来问题都不大,但牌照这一准入许可仍会对行业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合规要求”已经成为部分企业博弈冠冕堂皇的理由。最为典型的就是“支付宝产权转移”事件:“合规要求”成为马云对抗雅虎的又一张好牌。又如百联旗下联华OK卡与支付宝合作终止,百联的解释也是以百联尚未获牌不能有第三方支付功能为由。
紧接着,国内B2C第一龙头京东商城宣布停止与支付宝的合作。京东CEO刘强东公开宣称的理由是支付宝费率较高。不过仅仅为了其声称的数百万元额外成本而放弃网络支付的第一入口,理由实难服众。京东有志于成为“中国亚马逊”的B2C开放平台。除了自营业务之外,他们也正在引入大量的第三方商户走B2B2C的路子,而这与淘宝“从集市到商城”的取向可谓殊途同归。那么,鉴于支付宝与淘宝的亲缘关系,京东自然不愿再与之牵手。
这几例其实应该在商业博弈中各有其他的算盘,相同的是,都看好支付产业的未来,都想在这一未来中获得更大的筹码。
相比之下,苏宁易购来得更实诚些。他们也已上马自有的支付工具“易付宝”,并自称,如此庞大的体量加上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需要自己的支付渠道,而不愿假人之手。
换个视角从产业格局看,“9·1大限”之后,未能获牌的区域中小型企业多数将面临或退出市场,或被收购的窘境,这就是所谓的行业洗牌与重组。
实际上,有望获牌的企业也早有此图谋。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多家企业近期先后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将兴收购的态度。而未出声的脚步也丝毫不落。譬如环迅,据其高层向笔者透露,已跟多家中小支付企业接触并即将谈妥收购事宜。
而对于获牌企业而言,牌照资源未来有着诸多闪转腾挪、价值提升的想象空间。而错过窗口期的后起者们也并非绝对再无机会,借战略合作、资本运作等手段“借牌”、“收牌”仍有可能。央行的合规许可也是赋予支付牌照价值的过程。
如京东与支付宝分道扬镳后,宣称自建支付工具将与银联合作,但语焉不详。笔者看来,京东现在开始自建支付,若想火线得牌恐可能性不大。那么,京东与银联的合作极有可能系通过合作、参股等方式挂靠银联系旗下的支付牌照开展业务。
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收购获牌企业。笔者了解到,一家有志于百亿级规模的新晋电子商务巨头暗中已将敲定基于这一逻辑的收购事宜,近期将会公布。
现在剩下的悬念,一是下周一牌照到底花落哪几家;二是,在9月1日之前,央行还会发出多少张牌照。
第三方支付发牌在即
支付革了谁的命?
从去年开始的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关于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消息传出,这次也并不例外。
目前业界关于此事的最新说法是,一再推迟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望在5月23日发放。《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多家可能获牌的公司了解到,牌照发放的时间,有可能就是下周一。
此前的5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主导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成立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电子支付的监管体系的形成基本意味着“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现在距离最终的首批牌照发放只剩“最后一公里”,32家企业能否全部拿到牌照尚未可知,但对于一直徘徊在“灰色地带”的第三方支付行业而言,“准生证”的出现,整个行业将从野蛮生长进入领取正规结业证的阶段。 对它们而言,这不亚于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站在全新起跑线上,民营队、国家队的同台较量不可避免,谁最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留给我们许多悬念。
支付混战
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力量在第三方领域的较量,被视为是牌照发放之后业界的一大看点。
央行的相关公告显示,“银联系”等国字头企业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据悉,目前并不在名单之列的三大运营商,也在不同程度地抓紧时间成立支付公司以获取牌照。
从总体实力情况来看,目前民营队不敌国家队,但其优势也显而易见——体制灵活、创新基因明显、市场反应速度快、积极拓展各行业企业及个人用户,而且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有着银行网络支付所不具备的“担保”功能和更具人性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
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也使得第三方支付运营主体更加多元起来。目前,“互联网七雄”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盛大、新浪已经布局支付,只剩下搜狐还未推出第三方支付。
以新浪为例,今年年初新浪自主打造的支付工具新付通正式推出。艾瑞咨询分析师胡媛媛认为,除了新浪团购业务之外,新浪微博已经接入了大量第三方应用,一旦引入自己的支付工具,令新浪拥有将大量用户资源和应用资源变现的机会,促使其成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娱乐消费的一大入口。“不过,尽管新浪、盛大在用户的积累方面有优势,在支付技术、安全性方面稍显薄弱。”
面向用户和面向企业服务两个方向的渗透格局也在逐步变得明朗。“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支付企业,拥有大规模的注册用户资源,在未来的战略发展上,将由以往更多地依托于自身资源实现对用户进行服务的发展策略,逐步向服务企业进行倾斜;而以快钱和汇付天下为代表的支付企业,确立了其为企业量身打造支付服务的发展策略,但同时也在针对个人用户的服务方面进行拓展。” 胡媛媛说。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比垄断经营更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银联受政策保护在国内可能具有优势,但如果走向国际竞争,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更强。再如,支持电信运营商甚至广电运营商结合网络优势拓展支付业务,对于推动信息化发展,可能比金融机构推动力更大。如果信息产业部门,也从信息业务管理角度,对金融部门在互联网、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字电视渠道的支付业务加以限制,会使互联网支付业务格局复杂化。”姜奇平说。
抢传统支付的饭碗
“发放牌照之后,对于支付格局的改变不仅是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内部,更重要的是深刻影响了整个电子支付行业与传统支付的竞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尽管不乏与传统企业的合作,但是因为牌照的问题,不少大型国企在和我们进行业务谈判时,仍然觉得少了一颗‘定心丸’。牌照的发放其实很好地给那些规模较大、信用能力较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名,很多大型传统行业、国企会更加接受第三方支付这种新兴支付方式。”上述人士说。
不过他强调,短期内这种市场效果不会明显显现,“但长远来说,以前思想比较保守的大型国企确实会加速引入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
目前,传统的航空业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的红海。目前,支付宝、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几年前开始针对航空公司及机票代理人推出一整套支付解决方案。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国内航空业的电子支付市场份额已过千亿元,年均增长率近40%。
业界人士预计,支付牌照发放之后,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细分,支付行业服务也将渗透到更多的应用服务领域,例如基金、保险、物流和线下支付等传统领域将进一步向第三方支付企业打开。
目前,只有汇付天下和通联支付取得证监会批准的网上基金销售支付结算资格。不过,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洪磊不久前表示,证监会目前对《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稿)》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随后将继续颁布两个关于基金销售的重要文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基金销售有较大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