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政策的背景下,广电与电信行业都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广电获得了宽带接入业务经营权,电信运营商也开始在部分省市提供视频业务。面对三网融合这块“大蛋糕”,一场面向全业务竞争的“军备竞赛”由此展开。
不可否认,电信运营商在宽带上具备一定优势。但不论是广电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盈利难题,同时运营商新业务的服务质量和差异化战略将显得至关重要。
而对于正在迫切寻求“新业态”的广电运营商而言,三网融合在为其带来无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广电迫切需要从接入、汇聚、边缘、核心等各个层面实现广电网络技术的端到端提升,同时实现网络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化以及高效的运营管理,从而实现广电 “三网融合”新业态的打造。
对此,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贝尔”)有线产品能力中心高级投标支持负责人丁浩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上海贝尔遵循广电网络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指导思想,以及业务牵引、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和分段实施的原则,在三重播放业务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能网络的演进解决方案。帮助广电实现 “三网融合”新业态的打造。
新用户需求推动新网络建设
丁浩指出,“虽然在三网融合中,广电与电信各自的技术储备和所处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最终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和应用体验,以最低成本享受信息服务。”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新的三网融合环境下,用户为了获得更多新体验,确实对运营商提出了更多的新需求。
在丁浩看来,“三网融合以后,用户希望能随时随地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获得他们所需的各种信息和应用,而用户的这些新体验需求也推动了新网络的建设,所以满足用户新需求是我们做解决方案、设计产品的出发点。而若想实现上述用户的这些新想法和新应用,则需要更强大的网络来支撑。”
丁浩认为,“我们的网络需要按照新的思路进行设计,不仅要增加带宽,更要符合国家法规。根据用户新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来区分内容是否可以分发、是否需要限制、以及特殊客户所适合的需求。”
“广电运营商只有满足了最终用户的这些新需求,为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才能进入新的良性循环发展。”丁浩表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新想法和新应用变成现实。”
广电亟需打造“三网融合”新业态
运营商如何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让更多的新想法和新应用变成现实?丁浩认为,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仅仅是带宽变宽了是不够的;而对广电而言,仅仅是完成双向了也是不够的。
事实上,IP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三网融合”技术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的承载方向也向IP网络演进。其演进目标就是一个融合的、可扩展的统一接入的全业务承载IP网络,可支持更高效的业务生成和分发。
丁浩指出,就广电而言,其“三网融合”自身需求特点包括:大带宽、高清视频、 三重播放、三网融合业务、开放式平台、创新的商业模式、网络可控可管可信。
“所以广电迫切需要从接入、汇聚、边缘、核心等各个层面实现广电网络技术的端到端提升,同时实现网络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化以及高效的运营管理,从而实现广电三网融合‘新业态’的打造。”
“同时,在三网融合时代,我们将会迎来视频应用的爆炸式发展。”丁浩表示,未来的网络视频的发展趋势将从三重播放转向多屏融合,其内容和服务也将体现出个性化、交互式、多屏融合的特点。
推“高效能网络”及“多屏”解决方案
据C114了解,为发展“三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广电提出了开发和建设符合宽带双向和全媒体全业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战略目标,计划用十年时间建成覆盖全国3亿用户和连接2亿家庭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丁浩表示,为帮助广电实现上述目标,上海贝尔明确了面向“广电三网融合”的总体网络架构,即面向高效能网络演进,并实现多屏融合的产品策略。为此,上海贝尔推出了“高效能网络”和“多屏”解决方案,并在“2011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下称CCBN)期间进行了重点展示。
“其中,高效能网络是一个能支持同时开展视频、数据和语音业务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是专门为三网融合而设计的网络架构参考模型。它不仅满足三网融合初期阶段的业务要求,也可以按照业务发展重点进行多方面的提升和增强。”
而上海贝尔的“多屏”解决方案能将电视上的节目单优化后,同时呈现在用户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上;使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和电视来观看直播、时移电视以及视频点播;同时,用户可通过手机启动、观看或者暂停流媒体播放,然后在另一台设备(电视、PC)上恢复观看;此外,用户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节目通过微博和社区网站分享给好友。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调查表明,全球“多屏”业务收入在2012年将达到186亿美元,用户规模有望达到6400万。
谈及上海贝尔“多屏”业务的优势时,丁浩表示:“我们的方案开发得很早,是市场上第一套真正端到端的完整的解决方案,最注重用户体验细节,并可以根据用户属性推送相应的内容。此外,该方案还包括广告、定制化的开发等等,并具有真正的可实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