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正蓬勃走来,但它还仅是开端,即将来到的是个崭新的时代。人类的整个文明将从这个时代开始和过去做告别,并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新的秩序将产生。
将要来临的大时代是怎样的?在新的时代里,新的秩序应该如何建立?会有哪些标准? 2011年,我们处在21世纪这个大时代的十分之一寸节上。
经过长达10年的序幕,可以基本看清,我们即将告别的文明,可以用“机械”一词概括;人类将进入的全新的文明,可以用“生命”一词点睛。
无论你在生活中,还是在IT生意场,在新的时代里,失控,还是自控,全看你能否顺应大时代的风向标,进行合理选择。 迟到十五年,正好赶上的时髦。
按照《连线》创刊主编凯文·凯利1994年对大时代的概括,“‘机械’与‘生命’这两个词在含义在不断延展”:“其一,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其二,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没错,“我们的技术所引导的未来,朝向的正是一种新生物文明”。
对这个问题,我有点个人看法。现在的北岛夫人甘琦,在1996年曾质问我,为什么把科技扯到精灵上去。因为她正策划我的《21世纪网络生存术》,在书的最后,我预言网络最终会演变为“全球大脑”直至成为精灵(Wizard)。为了回答甘琦,我在书中特别加强了如下解释:做“精灵”的第一个原则是完全(wholeness),“创造力来自于激活的生命力,而生命必须是全面的,活的东西是不能被割裂的。”意思是网络联接,会使系统活化。这与凯文·凯利“活系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我与凯文·凯利在上个世纪就有个分歧。分歧不在于生命的特点(整体性不能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在于生命与机器,何为第一性。我认为生命是第一性的,所以主张“灵”的价值优先性的观点。而他说:“我认为生命是某种非灵性的、接近于数学的特性,可以从对物质的类网络组织中涌现。”
无论如何,十多年的发展证明了我们当初反主流的主要预见。今天IT的主流,正是沿着全球网脑、智慧地球的方向,向生命化的时代演进。谁能够沿着建立“活系统”的大方向前进,谁的IT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概率就会更大;谁如果仅仅沿机械系统的惯性搞IT,他就会先成为“死魂灵”。技术是如此,商业也是如此。每个想进入的企业,都知道移动互联时代深埋宝藏,但是如何去探明和开采却并不明确,甚至一无所知,乃至无从下手。移动互联时代中,开放的同时,会呈现更多的整合与融合,即平台的出现。平台的意义不仅仅是搭台唱戏,而是建立移动互联时代新的游戏规则,营造出移动互联生态圈。
英雄造历史,还是历史造英雄?2010年,是作为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之间交接棒而呈现的,当年风靡全球的iPhone4和iPad让世界人民为苹果疯狂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民初步体验到了移动互联生活的甜头。而2011年是作为中国“十二五”以及移动互联时代全面启航的出发港来呈现的,3G技术的不断普及,4G技术的逐步商用,更多的企业将会在移动互联时代寻找到商业机会,而人们也将凭借着各种移动终端游弋在移动互联网上,凭借移动终端畅行四方。作为另一个大时代开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序幕正在徐徐展开。此时,加强移动互联网中涉及的IT技术,发掘互联网企业引领电信企业的这一潮流,是2011年潮流上的不能忽略的亮点。
2011年的中国,能认识并造就这一趋势的,除了提出生态系统的马云,在IT圈还看不到第二个;所以要论今日英雄,大多只能从历史造出的英雄堆儿里寻找。
凯文·凯利1994年出版的未来学名著《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翻译成中文的时机实在是太好了:推后十五年,正好赶上时髦。 热点技术的“生命化”演进。
2011年IT领域的哪些小草将属于未来的大树?这个问题可以分远近两节来讨论。
从小历史尺度看2011年,如果把2011年放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来看,也就是在现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没有突变性飞跃这一个限定条件下,生态化的计算网络应是一个总的方向。
第一,符合生态化趋势的技术,将在系统(S)和应用(A)的中间地带(M)中集中发育。由此前的S-A结构,发展为S-M-A结构。其中,作为结构重心的M,将重点展开为云服务的基础设施(I)、平台(P)和软件(S)三个主要方面。山寨机体系,反映了当前国际水平的最高级的技术进化趋势。从生态的观点看,联发科之上可能是当代中国为数极少的符合国际IT进化大方向的厂家之一。其特点是把技术的战略重心,不是放在以往S-A结构上,而是放在了M(其中的P)之上,通过营造对接A层面厂商的基础技术分享平台(P),通过技术生态化,大大降低了小企业进入门槛,营造出一种具有国际水平竞争力的生命型的整体创新模式。这件模式,是强大如华为者,也需要学习的。
第二,基础设施生态化趋势深具潜力。以定位技术与即时通信技术为代表的定点化技术,将与第二代物联网(传感网之后的智能芯片网)为代表的网格化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构成智慧地球的云服务基础设施。即S-M-A结构中M层结构中的I。在美国即将发动的这场旨在“赢得未来”的智能基础设施革命中,计算能力可以在普遍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投放,将导致人类可以战略性地利用IT(不是解决简单系统问题,而是复杂性问题)。智慧计算的背后,显示了文明范式的重要变化。着重点在于,它将推动人类从机械理性的世界,向网络生命的世界变化。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容乐观,主要制约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体制造成的宽带瓶颈和服务瓶颈。不进行改革,未来制高点必为美国所夺,我国这方面将大势去矣。
第三,移动互联网中的S-M-A结构的发展方向是,由IC+IT融合为ICT,其中IT作为数据核心业务的M支撑点,形成技术生态群。谷歌云计算和开放的智能移动操作系统,苹果以构件技术(位于移动IT的中间件层)为核心竞争力的半开放系统,代表着这一领域的技术方向。其共同特点,是形成了数十万开发者形成的技术生态,进而推动了应用的繁荣。国际巨头谷歌CEO施密特在近日阐述谷歌今年的计划时,他用了“当我在考虑谷歌2011年的战略举措时,我认为他们都与移动领域有关”的表述,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他决然地表示今年战略“全部”都与移动领域有关。可见,在谷歌的眼中,2011年,移动互联时代确实全面启航了。国内目前处于被动跟随状态,在核心技术上还达不到国际水准。
第四,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沿着人机计算(以谷歌为代表)与人际计算(以SNS,如Facebook为代表)融合的方向发展。以情境发现与搜索为变革的先声,人工智能技术正蕴育巨大变革,推动人类从语义网向语用网方向变化。谁控制了社会数据池,谁将获得数据生态的主动权。中国面临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