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于黄元庚来说是个转折,他掌管的上海会畅已经稳居多方通信领导者地位。 “我们近几年增长速度都超过300%,现在月均通信服务时长已经突破4000万分钟……”黄元庚表示,“但这几天我在反思国内的多方通信市场,感触颇深,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多方通信是个高度商业文明的产物,它把电话、视频和网络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多方会议平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美国,它已经覆盖了近90%的企业,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
差异化竞争
在多方通信诞生之初,完全以硬件技术为驱动力,设备厂商只是简单地把昂贵的设备卖给客户,之后的租用宽带、设备运行等环节都跟它们无关。黄元庚坦言,服务比技术更难做,“试想电话信号忽然停了,也许这个客户就不会选择我们了。”
黄元庚对服务的坚持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在上海会畅的客户中,多是中高端的企业用户,追求品质和效率,认可会畅的品牌内涵,而最打动它们的则是会畅丰富的产品功能和周到的客户服务。“当市场上的技术趋于同质化的时候,你只有通过最终的品质控制和客户服务的差异化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黄元庚说。
培育市场
“多方通信在美国之所以盛行,是因为美国企业经营模式更扁平化,它们崇尚沟通、效率和平等。”而国内缺少适合多方通信成长的土壤。黄元庚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大型企业几年前购置了一套视频会议设备,但这套花费不菲的设备在使用几次后就被扔到了角落,他们告诉我,多方通信不好用,又贵又慢,还不稳定。”
视频会议是多方通信中对硬件要求最高的一种服务,价格自然最贵。国外的公司大多会在内部使用网络会议和电话会议,而在需要视频会议的时候,它们会临时租用提供视频会议的酒店。
“这是个既经济又高效的方法,企业既然选择了多方通信,最主要是看重它的服务能够降低成本。严格意义上讲,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需求。特别是网络会议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这是视频会议的现场感所无法弥补的,开会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吗?”黄元庚反问道。
在黄元庚看来,多方通信在国内的窘境很多是商业底蕴所致,多方通信能够提供更多的稳定、高效和安全。而在国内,成本似乎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实,会畅提供的多方通信服务的价格早已到了“亲民”的程度,很多用户只是尝试了几次,就成了会畅的长期客户。为开拓市场提供了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