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如其来的大型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面前,常规的通信手段往往无法满足通信需求。应急通信正是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在公众通信网设施遭受破坏、性能降低、话务量突增的情况下,采用非常规的、多种通信手段组合的方式来恢复通信能力。由此可见,应急通信具有时间和地点不确定性、通信需求不可预测性、业务紧急性、网络构建快速性和过程短暂性等特点。应急通信为各类紧急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通信保障,是综合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抢险救灾的生命线。
应急通信与社会、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内涵随着通信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一,应急通信是公众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被视为公众网的延伸和补充。第二,应急通信既包括应急通信技术手段,也包括应急组织管理方式,是技术和组织管理的统一。从任务内容角度来看,应急通信系统承担两类任务,一是平时为公众通信网提供补充服务;二是为突发事件提供通信保障。从任务的性质来分,应急通信可以分为应急服务和应急保障。应急服务主要是指为重大活动提供通信支撑,而应急保障主要是为重大通信事故、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提供通信保障。
2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应急通信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应急通信网,目的是为了满足美国政府对于紧急事件的指挥调度需求。“9·11事件”之后,美国更是投入巨资建设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政府专网,推行通信优先服务计划并利用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SpaceOptics,FSO)、WiMAX和Wi-Fi等技术来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目前,日本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灾通信网络体系,如中央防灾无线网、防灾互联通信网等。中央防灾无线网是日本防灾通信网的骨架网络,由固定通信线路、卫星通信线路和移动通信线路构成。防灾互联通信网可以在现场迅速连通多个防灾救援机构以交换各种现场救灾信息,从而有效进行指挥调度和抢险救灾。
此外,国际上许多标准化组织(例如ITU-R、ITU-T、ETSI和IETF等)也在积极推进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ITU-R主要从预警和减灾的角度对应急通信展开研究,包括利用固定卫星、无线电广播、移动定位等向公众提供应急业务、预警信息和减灾服务;ITU-T从开展国际紧急呼叫以及增强网络支持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紧急通信业务(EmergencyTelecommunicationsService,ETS)和减灾通信业务(TelecommunicationforDisasterRelief,TDR)两大领域;ETSI主要关注紧急情况下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信需求;IETF对应急通信的研究涵盖通信服务需求、网络架构和协议等多个方面。
我国应急通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个阶段是1998年到2003年,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8年。我国在2004年正式启动应急通信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应急通信综合体系和标准、公众通信网支持应急通信的要求、紧急特种业务呼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