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
3G时代来临,移动互联网大门开启,移动支付也随之成为手机应用领域里最被看好和期待的业务应用。这些应用都基于手机通信功能的开发和身份识别属性两大功能,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应用模式,也为移动支付的扩容提供了无限的成长空间。
尽管移动支付的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但由于整个商业链条上牵扯着众多利益方,因此全面商业应用仍然没有完全打开,最新的消息是,中国人民银行已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一致,“手机支付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出台。而在标准出台之前,一向善于捕捉机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在新的应用领域里大展身手,他们会创造出与当年电子支付一样的辉煌业绩吗?
前景有余,应用不足
比较普遍的移动支付是移动应用拓展带动的支付方式
未来手机可以干什么?iPhone似乎已经给出了足够完美的答案。但那只是iPhone。
未来,手机或许不仅仅可以通话、上网、玩游戏。加入支付功能,手机还可以是一张交通卡,一张银行卡,甚至是饭卡、图书卡……
今年以来,由于电信运营商、各大银行、技术提供方、第三方支付等机构的狂热参与,移动支付的前景被描绘的无比美好。清科集团分析师张亚男认为,移动支付是典型的生活类应用,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及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依附性增强,手机支付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此外,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如银联、各大银行等)的加入且快速的跑马圈地,一定程度会助推移动支付的发展。
支付宝无线部门负责人龙井表示,支付实际上是信息交互的一种,利用PC方式去交互只是诸多交互中最原始的一种,PC支付在支付方式中效率低、局限性大。而从第三方支付的视角看,电子商务领域的支付只是支付范畴中的很小一部分,在超市买瓶可乐,在报亭买份报纸都是支付的形式,如果能与手机关联起来,就变成了移动支付。
尽管“买东西,刷手机”已经成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但这类支付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相比,似乎在人群中并不多见。易宝支付创始人余晨认为,现在移动支付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实际上,如果将手机当成一张公交卡或者银行卡,这样的应用确实非常少。但是如果将应用范畴扩展到手机上的交易并产生的支付,比如购买电子书、短片、游戏等数字内容,这种支付就会非常普遍。余晨所指的比较普遍的移动支付,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支付方式。
两种方案,两种标准
无论是何种方式,用户体验才是引领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预计2010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用户数量将达到5578.7万人。”张亚男指出,移动支付的用户增量可观,2011年,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正因为如此,在移动支付市场上跑马圈地的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如银联、各大银行等)、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硬件厂商等多种力量。
看上去比较错综复杂,但实际上,移动支付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远程在线支付,二是近距支付。前者的支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即交易双方信息都通过移动互联网在服务器上发生交易,即用户可以通过任意的能上网的设备进行交易,包括通过WAP页面、手机客户端、短信、语音等方式实现不需要PC就能完成的支付,也就是把用户从PC上转移到手机上来。
近距支付就相当于把手机变成一张可以支付的卡,通过一个NFC(近距离通讯)芯片发射出来的信号进行短距离的交互支付,这就是所谓的“刷手机”的应用,比如坐地铁、公交,在学校食堂就餐等就需要近距离感应支付。运营商和银联是这种方式的推动者,原因显而易见,前者拥有海量的手机端用户,而后者拥有海量的商户资源。
“刷手机”的近距支付虽然是非常实用的应用,但标准之争却使得其商用进程显得迟缓。争执的双方是银联和中国移动。银联阵营(包括公交一卡通)所支持的技术标准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也就是说商户无须更换POS机、NFC设备,但用户需要更换手机。而中国移动主导的技术标准是用户只需更换SIM卡,但是由于其接收频率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需要重新铺设或者改装POS终端机,因此推广起来成本不菲。
标准之争实际上也是利益之争,银联的方案对于商户来说投入小,利于银联的推广。而中国移动对于手机用户来说更换成本小,利于移动的市场推广。无论是哪种方式,主导了标准,就相当于主导了未来的市场,但目前标准之争仍未尘埃落定。这条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比如POS机设备供应商、芯片供应商都在拭目以待。
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何种方式,用户体验才是引领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无论是更换手机还是更换SIM卡,对于用户来说,方便的使用才是普及的关键。如果在很多终端使用不了,或者使用体验不好,规模便很难形成。而用户体验的前提还是硬件的兼容,因此,标准的统一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