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IPO市场的表现一直非常疲软,但其实这种症状早在之前就已经发生。
风险投资者Allegis Capital、风险投资者小罗伯特·阿克曼(Robert Ackerman Jr.)指出:“允许年轻公司上市的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
他的看法与会计事务所GrantThornton所发表的一份报告的观点非常类似。这份报告追踪了过去十年IPO市场的消沉以及监管规定的发展。
报告作者大卫·维尔德(David Weild)指出:“对于美国经济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他认为就业已经并且将继续降低,因为年轻的公司再也无法借助华尔街获得融资以支持扩张。
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表示,38家由风投公司支持的企业今年已经成功上市,低于2007年去年的86家,但是高于2008年的6家和2009年的12家。
该协会总裁马克·希森(Mark Heesen)表示,IPO市场不景气,使得企业家们认为被像甲骨文、谷歌、惠普、微软或者思科这样的大公司收购同样是成功的。希森说:“上市不再意味着发大财的机会。”
企业家乔恩·费希尔(Jon Fisher)在2007把自己上一家初创公司年卖给了甲骨文。他写了一本名为《战略创业主义》的书,讲述在出售给大公司的目的指导下,如何建立公司。他说:“IPO市场不发挥作用了,并购市场的吸引力从未如此强力。”
最近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表的报告显示,市场上专门用于收购年轻公司的现金十分充足,私募股权公司、外国公司和大型美国公司都在寻找收购对象。
阿克曼指出,IPO和收购均可以让风险投资者收回较早时候的投资,但对于社会来说,让更多公司选择IPO更有好处。他说:“研究显示超过80%的就业增长发生在公司IPO以后。”
阿克曼对维尔德在2010年6月撰写的那份报告表示赞同,他说:“市场结构正引发IPO危机以及其它更多问题。”
在该报告中,维尔德指出,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的IPO数量超过500个,大部分价值在5000万美元或以下。但是在21世纪后,IPO数量已经减少至约120个每年,其中大部分的价值高于5000万美元。
是什么让IPO数量变少但金额变大?
维尔德追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电子交易越来越流行,大家都想从股票经纪业务的运营中赚钱,但与之相伴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一些重要规则的模糊规定。
交易成本的降低让投资者受益,但维尔德认为,这带来了令人意外到的后果,经纪人不愿意再通过电话推销小型的股票发行。
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的IPO生态体系因其独特优势而发展得非常成功。
很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市的科技和生物科技初创企业都是与小型投资银行合作的,如当时有名的四骑士:Alex Brown, Montgomery Securities, Robertson Stephens 和Hambrecht。
维尔德指出,到了1999年,这四家公司被大型投资银行并购。这些投资银行日常费用平庞杂,难以进行小型IPO。
此外,1999年也发生另一项重大变化,当时国会废除了199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法案旨在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维尔德表示,管制撤除致使出现更多的金融行业整合。随着投资银行规模日益壮大,他们对与小型初创企业合作的兴趣骤然降低。
这些微小的变化甚至在网络泡沫破裂前就已经开始改变IPO市场的情况,而且网络泡沫破裂也导致立法机构制定新的的监管规定,使得年轻公司上市成本更高。
投行Jefferies副主席保罗·戴宁格(Paul Deninger)表示:“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错的。”这家专门的投资银行有意帮助更多的小型公司上市。
戴宁格说:“我们在不该放松管制的时候放松了,而在不该管制的时候却进行管制。”
维尔德和阿克曼都希望可以撤销部分此前进行的调整,制定更有利于小型IPO的规则。
能否让一切回到过去食一个问题,而这些变化是否复苏IPO市场所必须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芝加哥一家小型投行William Blair & Co.的布伦特·格莱德希尔(Brent Gledhill)表示,他的一些顾客对小型IPO有兴趣,但是往往找不到卖家,除非风险投资者们重新有勇气把他们的业务交给像他们这样的小投行。同样在这方面有兴趣的投资公司还包括Needham & Co., Piper Jaffray, Cowan集团和Jefferies
Jefferies 的高管戴宁格表达了同样的抱怨:“IPO数量稀少,使得风险投资者们较为谨慎,因此他们常常只跟高盛、摩根斯坦利或者摩根大通这样的大投行进行交易,而这些投行的销售对象一般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但阿克曼则表示,风险投资者缺乏勇气并非问题所在。他说,在挑选投行的时候,“你得在买家中有良好的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