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视频会议领域,“高清”已经成为了中流砥柱。商家推销主打高清,用户购买首要考量高清,可以说是谈到视频会议必谈高清。高清视频会议已经深入人心。
国内高清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
早在十几年前的时候,“视频会议”成为当时的新名词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这十几年的变迁之中,技术的推陈出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行业性发展需求的不断演变,视频会议行业完成了从沉默到暴发的逆转,而这种暴发始于2006年的“高清”。
业内有人将2006年称为“高清元年”来作为视频会议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在2006年时,高清视频会议开始出现在各类媒体的报端。政府、电力、税务等诸多行业以及各个企业在准备应用视频产品或实施相关解决方案时,“高清视频会议”成为咨询最多的话题,同时这也是众多厂商力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高清”渐渐由单纯的技术性名词转变为发展潮流的代名词,快速完成了由技术向潮流的完美转身。
其实在国外,早在2005年10月,美国LifeSize就发布了首款高清视频通信系统——LifeSize Room,拉开了高清视频应用的序幕。随后各大厂商纷纷出手:在2006年8月,TANDBERG推出针对商务和个人通信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涵盖了桌面、大型会议、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等各个方面;宝利通作为唯一一家提供端到端语音、视频、数据和 Web 多媒体协作应用的公司并没有在时间点上追求关注,而是把功夫做到了产品之中,在11月份推出了高清产品HDX9000系列,实现了真正的标准720p高清视频。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清视频会议市场相对滞后。2008年奥运会正式采用高清信号进行直播,至此高清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业内厂商纷纷加足马力,高调宣扬高清时代的来临。
什么是高清视频会议
大家都在谈“高清视频会议”,那么高清的视频会议的概念究竟是怎么定义的。就目前而言,真正的高清视频显示图像分辨率为 1080i 或者 720p,其他的分辨率则不是真正的高清晰度。高清格式提供的图像信息量比任何标清格式都要多。如果将屏幕分辨率转换为像素,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清格式可以提供比480i格式高出至少4倍以上的图像信息量。
在技术层面上,在高清编码/解码技术产生之前,视频会议数据是基于通用交换格式 (CIF) 进行编码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ITU-T)制定了视频标准,称为H.261和 H.263。H.261 标准只定义了 QCIF 和 CIF 格式。四分之一 CIF (QCIF) 格式只被用于最低数据率(64 千位/ 秒及更低)的会议,目前已经很少使用。自从H.263 标准发布以来,更多使用“全分辨率”(定义为 16CIF)的格式(4CIF 和 16CIF)逐步被采用。由于采用此类标准时,计算和宽带的限制,用于全动态视频会议的通用分辨率仍然是 CIF 到 4CIF。ITU-T最近采纳了视频压缩新标准,该方法减小了整个视频文件的大小,从而文件可以更为经济地通过容量更小的网络连接(更低的数据率/ 宽带)进行传输。现在,ITU-T 建议高清晰度视频会议采用H.264视频标准,该标准通过比较低的数据传输率提供高质量画面。现在,H.264已成为HD-DVD(高清DVD)以及广播、有线、视频会议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强制标准。
H.264技术非常适合视频会议。尽管和之前的H.26x算法相比,它需要更高的处理性能,但是自2004年之后生产的大多数视频会议系统都包括H.264。它可提供优质的视频传输和低延时的编解码,从而使视频流更为流畅、自然。事实上,H.264 的效率是H.263的两倍,在特定线路速率下的视频质量也要高出一倍。此外,某些增强的H.264技术还包括交互视频的差错隐消算法,此技术可自动调整视频处理,即便在网络负担过重、不稳定或者出错率高的情况下,都可以保证操作自如,并提供更高品质的视觉享受。H.264编码标准提供了更强的灵活性,为不同的开发商提供了互联互通的通用平台。H.263标准支持众多不同的版本,而H.264标准只包含极少的压缩技术。这样一来,可以在不明显降低视频质量的前提下更轻易地实现多生产商不同视频会议设备的集成。
在设备层面上,高清视频会议的所有终端设备都必须是高清兼容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清。即所有的终端设备都必须要支持高清数据压缩。
对于“高清”图像的采集,需要配置16:9标准支持真实高清(最低 720p)的摄像头。同时为了实现摄像头与视频会议终端设备的最优化配置,摄像头与视频会议终端设备最好出自同一制造商。高清视频显示器必须支持最低为720p的水平分辨率。另外,显示器应该配有支持最佳高清信号的接口,例如DVI-I数字接口或者分量输入接口YPrP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