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无疑是未来移动通信最耀眼的明星,为了深入分析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整个电信产业乃至 ICT产业的影响,《中国电子报》自今日起推出“聚焦移动互联网”系列报道。本期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如何搭建。
商业模式如何搭建,产业链各方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从移动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被人广泛接受的结论出现。尤其是运营商面对来自互联网免费模式的冲击,有被“管道化”的危险。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范围可谓是无穷无尽,运营商如果想赢者通吃显然是力有未逮,只能从中选取一些受众广泛、运营模式清晰的业务自己运营,比如手机音乐、手机报、移动支付等。
运营商相对有限的业务运营能力和无穷无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就给了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巨大的机会。如果运营商放任移动互联网公司占领其他的阵地,那么就有重演固定宽带被“管道化”的风险。出路在哪里?运营商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网络基础优势和强大的信息服务提供能力发挥自己的平台优势,掌控移动互联网核心价值链。
运营商不应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只关注具体的业务竞争,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 平台化能力,为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网络、计费等各项服务,通过为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核心增值服务来掌控产业发展脉搏。
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出现了平台化竞争的趋势,比如苹果推出的应用程度商店、谷歌的操作系统+互联网服务等。运营商应抓住机会,通过“平台+服务”的方式掌握移动互联网产业核心价值链。
实际上,大多数移动互联网企业也认同运营商的这种优势地位,愿意在这种规则下发展业务。毕竟运营商掌握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和规模巨大的基础信息网络,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需要借重的。运营商推出的手机应用商店获得广泛支持和运营商定制终端广泛流行就是例证。
当然,目前移动互联网处于市场进入阶段,竞争激烈,并不是只有运营商可以提供平台化服务。现在主要有3种平台出现。一是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平台+服务”模式,定位于价值链控制力;二是终端厂商主导的“终端+应用”模式,定位于用户需求整体解决方案;三是信息服务提供商主导的“软件+门户”模式,定位于最佳产品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上,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三大力量形成了移动互联网三向竞合格局。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应对包括网络、终端和业务在内的全领域竞争,另一方面在应用服务、渠道拓展等方面与终端和信息服务提供企业展开广泛的产业合作。
运营商和另外两种平台完全可以形成竞合的态势,成为“平台的平台”,利用自己直接接触用户的优势和庞大的运营、营销资源,通过为其他两种平台提供核心增值服务,构建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价值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