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定价方案可能会获得监管机构的支持,因为依据带宽成本制定资费政策会有效减少运营商利用其它工具管理网上流量,而且可能使大多数关于网络中立问题的争论失去意义。
关于北美数据定价方面的一致观点认为,吸引用户的唯一方法是提供不限量的数据。而且,社会舆论一致表示,不限量数据方案一旦确定后要再改变,一定会引起客户的激烈反对 。
尽管关于网络中立的辩论继续在美国和加拿大激烈进行,但许多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一旦监管机构抛出相关法律,最大的输家可能是运营商 。
出于对网络中立的渴望,监管机构可能引入新规则,允许服务提供商采用基于用途的定价方案,同时又以“运营商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托辞来化解消费者的投诉 。
事实上,市场对理性定价的要求非常强烈,移动市场尤其如此。尽管申请宽带服务的消费者数量创下纪录,但他们都是因单一费率的定价方式申请的。因此,网络越来越拥挤,不是运行速度减慢,就是根本就进不去。生气的用户正在发泄他们的不满,但似乎并不乐意支付更多费用以改善服务 。
这种现象在智能手机“机”满为患的移动网络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现在,即使是高速的陆线宽带也开始因容量问题而磕磕碰碰了,尤其是使用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过去,使用高峰发生在下午6点到晚上11点之间,现在这一高峰期缩短了2个小时,变成了从下午7点到晚上10点 。某些超级用户长时间使用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实际上,25%的比特消费量是由1%的用户产生的。但是,不像往年,网络流量不再主要是点对点之间的流量。根据一项调查,点对点服务从32%下降到了20%,而视频音频流则成了新的流量领跑者,从2008年的13%上升到了2009年的28% 。
宽带服务提供商历来试图给点对点用户贴上“带宽独占者” 的标签,声称他们并不能代表更广大的因特网用户。宽带服务提供商甚至暗示说大多数点对点用户就是盗版者 ,因此,他们有权通过对某些用户或某些类型的数据流“整形”和“节流” 等各种手段对数据流进行管理 。
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都认为,这些流量管理解决方案违反了网络中立的原则,因为它们事实上对某些用户构成了歧视,而且可能沦为某些服务提供商阻止用户购买其竞争对手较便宜的服务且不得不购买他们提供的创收型服务的工具 。
随着2009年接近尾声,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FCC)和加拿大广播电视通信委员会(CRTC)都发布了各自的网络中立指针草案。尽管两份指针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大体相似 。在上述两国,监管机构都倾向于承认无线宽带服务提供商拥有偶尔使用流量整形工具管理其网络的权利。加拿大监管机构认为,尽管指针草案尚未适用于无线宽带网络,但他们希望移动网络最终能适用类似规则;而美国监管机构则干脆已将无线网络包括在内。尽管如此,关键是,任何必需的流量整形都必须对用户公开,并且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
在加拿大,监管机构明确声明,“经济措施”(即基于用量的定价方式)应该是网络拥挤管理中的第一道防线。在美国,一些较大的运营商的第一反应就是讨论将“定价选择权”作为管理某些用户“过度使用”行为的唯一可行方式 。
尽管运营商担心网络中立规则会迫使它们为用户提供不经济的服务,但现实是,新规则将有利于它们停止使用那些似乎要使它们的网络崩溃掉的不限量宽带数据方案。
结论
取消“不限量”服务只是第一步而已。关键问题是哪种计量方式最合适。难道要像水电那样收费吗?是不是更应该像移动电话那样捆绑收费呢?
许多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正在提供分级服务,在特定收费期间,对总比特数设定各种上限。但是,一旦这些上限被突破,那么每一比特都将极其昂贵。从运营商的角度看,这种超量收费 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它鼓励消费者不要在更昂贵的数据方案上犯错 ,但消费者辩称,这种方式对用户而言过于昂贵,而对运营商则过于有利可图了 。另一方面,纯粹的“按使用的比特付费”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运营商的收入急剧减少。
硬件和软件供应商可能受益,包括那些供应追踪、测量速度和比特数的软硬件的供应商和那些能使消费者实时监测带宽消耗量(以避免大额超量收费 )的供应商。在相对疲弱的电信设备市场,这些市场主体可能实现比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增长率。
同样,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可能也需要调整其当前销售策略。近期增加的大多数宽带申请都来源于不限用量服务的销售,而重新启用计量服务方式将需要新的模式,而且只有当所有服务提供商和手机制造商都肯合作时才可能成功。
其实,关于网络中立的争论主要是北美的问题。全球大多数有线、无线运营商都已采用按使用量分级定价的方案,因此,不怎么需要监管机构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它们取消“不限量”的定价方案。同样,当运营商真的开始实施流量整形时,北美和英国之外的地方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争议 。
不再看重死板的参数值:重新定义和评估可靠性
根据我们的预测,2010年,企业用户对其采购的电信服务的质量会越来越注重实效。企业客户并不指望在其服务合同中规定所有可靠性指标均达到99,999或5个9。他们更希望按照每种业务或每个流程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需要的服务等级,而非不加思索地为所有服务选择可用性最高的服务等级 。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今年脆弱的经济复苏形势可能迫使企业集中精力剔除那些不必要的产品或服务 。一些企业可能会决定降低其对服务可靠性的要求,不再坚持可靠性必须达到“5个9”的水平,而这种可靠性的降低仅相当于每年可能会发生5分钟的故障 。如果将可靠性降低到“3个9”的水平,则意味着525分钟的故障时间。一些企业甚至能够容忍比“3个9”更低水平的可靠性 。
将服务等级由5个9降低到3个9,从百分比上看变化似乎不大,但由此减少的成本可能相当可观,而用户只需容忍偶尔发生的服务故障。降下来后,用户的服务等级下降了,工作时间外的技术支持可能减少,而响应时间也可能延迟。
企业对较低服务等级的容忍度部分受各种技术的高故障率和发生故障时企业继续维持运转的能力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比如,改用网络电话后,偶尔会发生电话断线或和以前从未发生故障的语音服务系统连接不好的现象 。移动服务的广泛使用使企业用户们对不稳定通话质量包括掉线、重拨和数据网络可用性不稳定等问题的容忍度提高了 。
此外,客户体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对服务等级的需求, 不稳定的宽带服务(有时甚至会中断服务超过一天),已使一些用户习惯了在没有宽带的情况下照常工作,至少可以暂时的“客服困难” 。而且,用户使用因特网的经验也起了作用,因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站中只有少数实现了99.999%的正常运行服务等级 (注:即大多数网站会经常发生故障,所以用户已习以为常)。
许多消费者的国内电信和技术设置已经出现不必要的功能重叠。此外,由于担心禽流感和猪流感的影响,许多企业制订了业务连续性方案,当企业网络发生故障时,他们可以随时启动大范围的居家工作安排。
一些企业确实愿意为价格而牺牲服务的可靠性,他们对云计算的兴趣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媒体上关于某些运营商经常发生服务中断的报道非常广泛(通常被夸大) ,(他们仍对云计算情有独钟)。
结论
对运营商和用户而言,关键是要弄清楚服务等级到底意味或暗示着什么。
电信行业,主要是供应商及其直接客户,可能希望得到更易于理解的承诺。比如,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以“每个时期可接受的故障时数”而不是以“十进制小数表示的可用性等级”来衡量运营商的服务质量等级。这种方式可能有助于确认用户的需求和服务的可行性。以后者(即可行性)为例,由于交通耗时长,向农村用户作出两小时维修的承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对用户而言,这也许意味着为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