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其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据预测,物联网的建立将会带来10亿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以上传感器需求,是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物联网发展成为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但在目前国内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方面仍需实现更多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中得到改革、创新与发展。据预测,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在2009年可能已突破1000亿元产值,2010年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2010年物联网产业链将会依次登场,这些潜在的蓝筹新势力,是否真的会改变世界,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地球村?同时又有专家预测,物联网运营商与RFID发展空间最大,原因又是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将会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对此,EEWORLD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ADI公司射频网络通信部业务拓展经理JustinLittlefield先生。
记者:2009年物联网被炒得很热,如果深入探讨的话,您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与“智慧的地球”和“感知中国”的提出有何关联?
JustinLittlefield: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新称呼其实只是概念的形式化,这种概念将许多个人及企业设想的生活方式的整合了起来。过去,这类系统最大的障碍一直是成本效益的可行性。随着技术发展物联网逐渐得以成熟,这些概念也越来越具有可行性。这些“智能设备”(洗衣机、热水器等)的最初期驱动力之一是节能。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能看到能源价格上涨或者至少波动频繁。种种因素的结合让人重新燃起对实现物联网的兴趣。
随着对节能及最终服务价格的关注,在物联网及“智能地球”之间的侧重上最终产生了协同点。
记者:目前好像炒得最热的技术就是RFID和智能卡,其他物联网的技术好像被提及的较少,原因是什么?仅凭这两个技术,能否支撑起物联网整个产业?
JustinLittlefield:虽然理论上从头开始规划会非常完美,但通常并不这样做。而更普遍的方式是逐步采纳这些技术,在消费者需求和实现成本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成为“主流”。
当前有很多现存的创新技术可以轻松地集成进物联网中。RFID及智能卡只是两个可以被使用的传感器及收发器概念。然而,一个全面实现的物联网将必然会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发展得更实用且大众化(如温度计)、更先进(如GPS)。
记者:在分食“物联网”产业这块“蛋糕”的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而RFID行业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JustinLittlefield:非常有必要明确我们今天所说的RFID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