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园的现代服务业园区,无论是服务外包还是创意园区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主题鲜明,产业集聚度高。鲜明的主题是园区的灵魂和旗帜,而高密度集聚的产业规模则形成集约、集成效应,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从而有助于创造商机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上海市呼叫产业中心基地海宝示范园具备了上述特征,因而在风生水起的呼叫中心产业的市场上发挥其独特的示范作用。
呼叫产业前景看好 上海发展商机巨大
世博给予了上海呼叫产业无限商机,但同时,呼叫产业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路漫漫其修远兮,呼叫产业的前景如何,制约何在,究竟何去何从?上海市呼叫中心产业基地推进办在调研之后给出了答案。海宝示范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来势汹汹,以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逐渐浮出水面。呼叫产业是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环节,是指综合利用先进的通信及计算机技术,为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其他特定商业活动而接收、发出呼叫的实体,是人力资源较为密集的服务外包业务类型。呼叫中心已经成为商业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与客户交流的媒介,而且逐步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发展,成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增长点。据估计,2010年,呼叫中心业务在全球市场将达到1950亿美元。
我国作为呼叫产业的新兴市场,目前规模为349.5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9%。而政府也愈发关注呼叫产业的发展。2009年一季度,政府在呼叫产业的投入同比增长了12%,这一数据虽然不高,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数据实在难能可贵。因此,呼叫业务的发展潜力自然不可小觑。
目前上海呼叫中心数量约为3000个,共有座席数8.7万个,座席量约占全国的25%,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呼叫企业的平均营收在8000-30000元/月·席。如据此推算,上海市场预计在2010年达到265亿元。由此可见,上海市呼叫中心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前景。
分久必合势在必然 统合资源走向集聚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上海市呼叫中心分布较散,没有一个专业配套的呼叫产业发展基地,难以形成产业链,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呼叫产业的竞争也在升级,如果没有更好的谋划和准备,极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从已有的信息来看,北京密云已在建设8万个席位的呼叫产业基地,浙江湖州、江苏扬州也分别在建设占地600亩和3700多亩的呼叫产业基地。
而在电力、证券、保险、邮政等行业市场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呼叫中心扮演着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两大关键角色。据赛迪网的分析,至2008年,电力、证券、保险、邮政占有呼叫中心市场的15%,呼叫中心的应用深度和强度大大超过电信和银行业。而随着物流行业在中国成本的降低以及高速发展,这一数据肯定会上扬。上海正面临发展呼叫中心产业的重要时机,亟需加快呼叫产业发展,避免在产业发展环节上缺位,造成企业流失。
相比北京、大连、成都等城市,上海在呼叫中心产业的投入力度及重视度都略显落后。为了迎合巨大的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上海在呼叫产业方面的优势,以配合上海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经济转型,改变上海在呼叫产业滞后的现状刻不容缓。
根据国际经验,最适合发展呼叫中心的一般是中心城市的近郊区域。去年10月底,宝山区被选定作为上海呼叫中心产业基地,从调研情况来看,超过85%的受访企业认同宝山区具有发展呼叫中心产业的优势,并看好基地发展。区域计划到2011年,形成10个各具特色的呼叫中心园区,依托这些载体,集聚发展呼叫中心产业,便于呼叫中心企业发展布局,提供更优惠、更高效的招商落户方案,从而达到10万个坐席的规模,可直接带动25万人就业,并带动上下游的配套服务企业。在市商务委、经信委、发改委和宝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过一年时间,上海呼叫中心便从规划构想变成了现实,并将于明年世博前全面投入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