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总是在喊冬天来了。这一喊,便是八年。在过去的八年里,华为的收入从152亿元人民币到125.6亿美元,增长迅猛;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华为凶猛。
怀揣着现金,眼望着可预见的大好形势,华为CEO任正非却又一次警告,冬天要来了。
“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任正非曾说。
居安思危,华为和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典范。
第三次警告冬天
在危机意识洗礼了华为8年后,华为CEO任正非又一次提及“冬天”。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第二次警告冬天
而2004年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再称,华为要注意冬天。在长达13000字的讲话稿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但与上次相比,此次冬天的预告影响力有所减弱,主要是任正非更加细致地探讨华为的内部问题。
第一次警告冬天
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任正非说,也许是这样华为才存活了十年。
在危机意识洗礼了华为8年后,近期参加公司优秀党员座谈会时,华为CEO任正非又一次提及“冬天”。
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任正非的这番言论,正值中国电信市场的形势不错,电信重组正在进行之时,3G牌照很快就要下发,运营商正筹措千亿元规模投资,人们的普遍观点是,通信设备商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商华为的CEO任正非却再度提起了“冬天”。
这已经是任正非第三次有所预警,经过对内外部各种情况和矛盾的衡量,国际市场形势和经济周期面临衰退,让华为再次警醒。
巧合的是,任正非以四年为周期,不断提醒员工注意华为和经济周期冬天的来临。
前两次冬天的提出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
第一次完整预报
事实上,华为第一次冬天的预警,本是任正非针对企业内部作出的,但却让整个中国企业界感到寒意的影响力。
华为自身极为低调,任正非明确要求要少接触甚至不接触媒体,而在冬天的预报上却声音洪亮。
作为一家1988年才在深圳开始运营的民营通信企业,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
此时,《华为的冬天》一文出炉,此文让华为在中国的企业界确立了新的地位,其重视危机的企业文化开始拥有了扩张性的影响力。
大量网站和企业内刊转载了这篇文章,众多的企业家和MBA学员将其作为重要资料进行精读。
当时,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做企业的人的感受。联想集团新帅杨元庆把这篇文章发给所有中层干部,要求认真学习。东软集团[18.41 -1.39%]董事长刘积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大庆之前,向下属推荐阅读。
任正非在此文中开头便说:“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
任正非将危机直接抛给员工和管理层,“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接着,他又针对工资和裁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如果华为公司真的危机到来了,员工工资减一半,裁掉一半人就能救公司的话,算不了什么危机。如果连裁员和减薪都不能挽救公司的话,这种情况怎么办?
“当然我曾经悲观过啊,我曾经很发愁,觉得苦闷啊。”任正非把工资问题也放在了心上,他说,“华为公司只要稍稍不行了,怎么发工资啊?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压力。”
此次发言,任正非更为直接面对的是队伍中的“寒意”, 在2006年5月末,华为经历影响甚大的员工胡新宇死亡事件开始,两年来不断有员工出现非正常死亡,诸如自杀等。任正非主要针对华为内部“非正常死亡”过多,发表了看法。
“近期有些员工自杀,我心里是很沉重的,也很理解他们,因为从1999年到2007年,其实我个人就有多次有感觉活不下去的经历,我跟他们是同类,所以我才有这么多感触。”任正非如此表示。
他劝告员工,不要做一个完人,做完人很痛苦。他对有些进来也就一个月不到两个月左右的员工出现自杀现象很痛心,认为华为忽略了心理测试,对这些员工的心理关怀也不够。
对于此,华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对那些前线竞争进行投标、进行高强度作业、压力太大的员工,可以短时间到海滨去度假,费用由公司支付。还有一些强度太大,短时间身体不太好的,可以临时到五星级酒店进行缓冲。华为购买了一级国际救援年为员工支付的各种保障费用约为8亿元,华为员工在海外有意外,有直升机送到他们认证的医院去抢救。
“我们刚指望获得一些喘息,没想到又要开始更加漫长的艰苦跋涉。”华为内刊指出,华为的国际市场刚刚有了起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却比以往更严峻。业界几次大兼并正在给华为造成压力——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通信成立合资公司,一下子使华为与这些竞争对手之间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
2004年冬天的判断还在延续: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
但华为强调了创业初期形成的“床垫文化”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华为正推行人力资源变革以适应新的企业情况,应对严峻的海外市场竞争。
内刊《华为人》今年第四期还强调,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这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活力之源。当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少有企业思考这个问题,当企业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再思考生存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华为总结的经验发人深思:纵观那些已经倒下的企业,固然有外力的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内部,在于自身生长的基因,能否保持持续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否构建良好的内部机制,进而长期地保持自身的内在活力,从而为企业提供的是生生不息的长期牵引力。 而冬天预警和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了华为的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