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中,ICT领域最热的关键词是什么,我想毫无疑问就是“创新”。几乎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公司都在谈创新,创新甚至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
甚至说,IBM、Intel、思科、谷歌、苹果、高通、爱立信、华为、三星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的代名词。如果没有创新,这些企业也许早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在这些企业的发展史中,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已经无法简单从利润来衡量,创新已是他们生存的关键。
但是,我们在大谈创新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那就是今天创新的成本在不断的提高。
让我们回顾过去几年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合并案例,惠普和康柏、甲骨文和仁科、诺基亚和西门子、朗讯和阿尔卡特以及两个还在继续的案例,微软和雅虎以及IBM和SUN的并购。
另外几个合作的案例更值得大家关注,高通和诺基亚的深度合作、英特尔和台积电的合作、爱立信和意法半导体及NXP之间的连环合作等等。
这些合作从表面意义上看,是胜者为王、是弱肉强食的直接表现。但是,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其实都在解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尽量的降低研发和创新的成本,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使自己能够更加地垄断这个行业。
在这里,仅以芯片产业举例。由于制造工艺和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芯片的创新和研发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核心芯片。据悉,研发一款最新功能的芯片需要数千万美元。在过去,通用芯片和部分企业的ASIC专有芯片有着许多不同的特质,许多企业希望通过自我创新和研发提升自己产品的专有属性,因此大部分ICT企业都有自己庞大的芯片研发队伍。比如HP、IBM、SUN等都在高端服务器方面采用自己的芯片,而在中低端服务器领域则采用英特尔或AMD的通用处理器等策略。而诺基亚、华为、爱立信等通信企业也通常是采用这种办法,既有高通和TI等企业的通用芯片也有自己的专有芯片。
但随着通用处理器和专用芯片性能的不断接近,尤其是研发成本的不断提升,许多设备企业都开始采用通用芯片来降低成本。
从以上这些案例简单的说明一个问题,研发和创新成本不断提升,使得许多企业已经无法承受重压。因此,要么大规模合并以降低研发成本,互补技术优势。要么广泛合作,特殊领域都和最强者合作。最终造成强者越强,大者越大的局面。这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而言,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扼杀性质的。
当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提倡创新和技术改造,并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投放的形式来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那么,对于上述这些现象,我国ICT领域该如何应对?
两年前,科技部等部委下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此拉开了我国重大技术专项的公关工作。其中,在ICT领域,《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若干重大专项。这些项目获得了近4000亿元的发展基金,约有近百家企业、科研院所及教育机构或多或少的得到了这些基金。
表面上看,资金问题解决了,发展方向也解决了。但是我国以往的撒盐式经费拨放思路并没有改变。这种方式的不足是资金得不到集中使用、大部分项目最终以科研项目收工、私营企业等创新主体很难获得资金支持,最终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资金集中使用、大型企业担当、国家重点扶持、项目高度监管是日、韩等创新型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也由此诞生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这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值得借鉴。
因此,认清当前发达国家和国际主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好我国在技术创新等重大专项方面的规划和执行以及监督,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作者简介:杨海峰,现任通信世界周刊总编辑。在IT与通信传媒领域拥有近10年的从业经验,先后在多家著名媒体和研究机构任职。2002年加入通信世界杂志社,先后担任《通信世界》周刊高级记者、《买手机》杂志执行总编。从2002年起担任通信世界网总编,使其成为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垂直网站之一。在通信世界杂志社期间,对内容策划、活动和会议组织、各类行业专刊、企业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