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过去10年中,ICT领域最热的关键词是什么,我想毫无疑问就是“创新”。几乎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公司都在谈创新,创新甚至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我们可以说,IBM、英特尔、思科、谷歌、苹果、高通、爱立信、华为、三星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的产物,如果没有创新,这些企业也许早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在这些企业的发展史中,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已经无法简单地以利润来衡量,创新已是他们生存的关键。但是,我们在大谈创新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今天创新的成本在不断提高。
让我们回顾下过去几年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合并案例,惠普和康柏、甲骨文和仁科、诺基亚和西门子、朗讯和阿尔卡特。另外还有几个合作的案例值得大家关注,高通和诺基亚的深度合作、英特尔和台积电的合作、爱立信和意法半导体及NXP之间的连环合作等等。 这些合作从表面上看是胜者为王、弱肉强食的直接表现。但是,更深一层看,其实都在解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尽量降低研发和创新的成本,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使自己在行业里更强。
在这里,仅以芯片产业为例。由于制造工艺和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芯片的创新和研发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据悉,研发一款最新功能的芯片需要数千万美元。在过去,通用芯片和部分企业的ASIC专有芯片有着许多不同的特质,许多企业希望通过自我创新和研发提升自己产品的专有属性,因此大部分ICT企业都有自己庞大的芯片研发队伍。比如诺基亚、华为、爱立信等通信企业既使用高通和TI等企业的通用芯片也用自己的专有芯片。但随着通用处理器和专用芯片性能的不断接近,尤其是研发成本的不断提升,许多设备企业都开始采用通用芯片来降低成本。
研发和创新成本不断提升,许多企业已经无法承受重压,因此要么大规模合并以降低研发成本,互补技术优势;要么广泛合作,在一些特殊领域都和最强者合作,最终造成强者越强、大者越大的局面。这对于中小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而言,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
当前,我国在各领域都提倡创新和技术改造,并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投放的形式来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那么,对于上述这种现象,我国ICT领域该如何应对?
两年前,科技部等部委下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此拉开了我国重大技术专项的攻关工作。其中,在ICT领域,《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若干重大专项。这些项目获得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基金,约有近百家企业、科研院所及教育机构或多或少获得了这些基金。
从表面上看,资金问题解决了,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但是我国以往的撒盐式经费拨放思路并没有改变。这种方式的不足是资金得不到集中使用,大部分项目最终以科研项目收工,私营企业等创新主体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因此最终效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资金集中使用、大型企业担当、国家重点扶持、项目高度监管是日韩等创新型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也由此诞生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而这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值得借鉴。因此,认清当前发达国家和国际主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好我国在技术创新等重大专项方面的规划、执行和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