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操作中电信企业设限颇多,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未能全面保障
南方农村报报道:换号,还是换套餐?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惑。进入2009年,“我的手机我做主”春风乍起,对于曾经面临这种两难选择的你我,现在终于可以避免这种麻烦了。这并非运营商们在大发慈悲。随着国内三大运营商的重组,以及对手机用户争夺战的白热化,运营商怎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客户流失?何况,这种“用脚投票”本就是我们的自由选择,而作为我们最初选中并使用至今的手机靓号,让我们更有权利对运营商们说“我们只选最优惠的”。
转换简便◥>
保号省钱两不误
“没有太多技术障碍,只是想做不想做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好改不好改的问题”,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价格研究所主任王学庆就提出,手机用户从一个套餐换到另一个套餐,对运营商来说,只是操作上的问题,实际上只需要对用户情况进行计账系统的调整,“将用户号码从这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就可以了”。
当然,对于手机用户们来说,这种需求主要是出于资费的考虑。“农村消费者对费用更敏感。其实平时优惠活动挺多的,但不能自由转换套餐,很多人不得已就只好换号。”揭东县霖磐镇一家通信店的老板小夏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平时来咨询套餐转换的人不少,“像移动的话,主要集中在神州行、动感地带卡。”而对于高端品牌套餐的转换来说,“比如全球通,现在想换神州行,不仅可以保住靓号,还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
潮州的陈先生原来是移动全球通的用户,上个月换了动感地带。他算了一笔细账:原来的98元商旅套餐只包通话300分钟,换动感地带后,19元/月包300条短信,另外闲时(00:00-16:00)通话0.13元/分,忙时(16:00-24:00)0.23元/分,“以前连带发短信,一个月要一百多块,现在只要五六十块就够了。”
广州市员村的一家通信店老板王先生则告诉记者,短号集群网的盛行更刺激了用户换套餐的需求,“每个月只要5块,通话不设时限。”当然这只适用于同集团网的,“不过如果让跟你通话最频繁的一起加入,每个月省钱就很可观了。”
全面转换◥>
规则难全面了解
手机用户可以带号自由转换套餐的消息,其实很早就传开了。不过各地运营商的兑现步伐不一,有的远远落后于原信息产业部的要求。
2006年10月,原信产部发布了《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要求移动通信企业应保证本企业同一网络的原有用户,可以在不改变号码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使用本企业的所有资费方案(已停止发展用户的除外)。随后,2007年,移动和联通两大运营商回应了该通知,但移动却仅限于动感地带和神州行的转换,迟迟未能做到全面开放,对此,用户们质疑声不断。
直到2009年2月,广东移动、联通才相应地增加了带号转换(它们被称为“携号转套餐”)的品牌,并修正了其中一些限制条件。
广东移动方面,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品牌之间的套餐转换障碍终于全面消除。而联通方面,则实现了新势力、如意通、万众卡、世界风之间的互转,之前不能携号转换的G网用户如今也可实现互转。
根据2007年8月大洋网的一项调查,有73.68%的网民表示会选择转换套餐(也称“带号互转”)。很意外的是,两大运营商在时隔两年静悄悄地实现了这项惠民举措,“很多用户甚至都不知道可以换、怎么换。”2009年2月15日,深圳知名消费维权人士陈书伟为此专门致信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希望对方能做好宣传,“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通过咨询两大运营商的客服热线以及营业大厅的工作人员,力争全面了解“携号转套餐”举措的全貌。
带号转换◥>
还差最后一公里
“由于携号转套餐业务是不久前才全面开通的,因此在技术以及程序方面都有欠缺。用户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最好不要轻易办理。”3月16日,当记者拨打10086询问有关带号转换的业务,没想到最后却是这个“温馨提示”。
而由于两大运营公司的零月租卡目前都已取消,“都是赶在带号转换前停办的,要不消费者想保号将更方便。”陈书伟认为。
记者了解到,其实无论移动还是联通,带号转换的业务据称都仍处于试行阶段。
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经理宇宁表示,“神州行的计费系统是基于智能网的,而全球通与动感地带则采用了另一个平台,如果要实现携号转套餐,必须将神州行移植到同一个平台上,而这需要与设备商一起对系统进行改造和调试,工作量很大。”
而中国联通则提出,其使用的是CDMA和GSM两种网络,而且每张网络又分为智能网和非智能网两种共5个平台,不同网络不同套餐分属不同平台,完全实现套餐互转,就必须对每张网络上的每个平台进行系统改造。
到底是技术限制,还是巨额利益不愿松口?对于手机用户来说,既然有原信产部规定在先,却仍给互换套餐设限,就是运营商“霸王条款”的体现。而随着3G网络在中国全面铺开,手机用户要求带号转网、互联互通的呼声也逐渐高涨。
这在国外已有先例。比如日本,“换运营商而不换号”正是在2006年底得以实现。
由此看来,在对待携号换套餐问题上,移动、联通的不同反应,实质上也意味着谁能争夺手机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邵铭 温婧)
(责任编辑: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