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10月20日对外宣布,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贝尔(Bell)共同授予华为UMTS/HSPA网络合同。根据合同,Telus和Bell将采用华为第四代基站建设面向HSPA+/LTE演进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华为方面表示,这是公司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
国际化一直是华为的目标。目前华为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业务开展得很好,还杀入了欧洲市场。不过,在北美市场,华为表现不尽人意。因此,此次北美市场取得突破对于华为来说意义重大。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未来华为的国际化战略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北美市场已成华为“短板”
华为作为通信领域“走出去”的典型企业,在海外市场颇有建树。但是华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面临海外市场发展不均的难题,特别是北美市场已经成为华为“短板”。
华为的海外战略是以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突破口,再向欧美国家扩张,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海外市场一点一点“啃”了下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华为的产品打入了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欧洲,华为已经突破了包括英国电信、沃达丰、法国电信、德国电信在内的所有当地一流电信运营商。
从1998年拓展海外市场以来,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成几何倍数增长。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不到其总营业额的4%;2007年,华为海外销售额已超过70%,规模突破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前五大通信设备企业。
华为在海外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短板”。从华为公布的2007年运营数据来看,公司合同销售收入160亿美元,海外销售贡献72%的份额。相比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和正在大规模介入的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对华为的贡献几乎为零。目前在北美市场,华为仅占据1%的份额,而这一区域的领导者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为46%,阿尔卡特朗讯为21%,北电网络为13%,瑞典爱立信为10%。
中标具有指标性意义
虽然,华为一直没有在北美市场有所作为,但是,此次华为夺得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的合同无疑具有指标性意义。华为一直想要在北美市场有所突破,但是几次尝试均未达到预期效果。2006年2月华为与北电高调建立合资公司,业界曾经预言华为的北美市场攻势即将展开,但是稍后的6月,北电即宣布停止合作,华为北美作战计划意外搁浅。
2007年华为希望以少数股东身份与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贝恩资本联手收购美国3Com公司,报价22亿美元。但这项交易未能通过美国政府对外资投资于敏感行业的审查程序,美方的理由是,3Com同美国政府签有提供安全软件的协议。2008年 5月华为计划出售其终端部门部分股权,目标锁定美国战略投资者和私募基金。业界普遍认为,华为此举旨在通过结盟关系帮助其加强同美国服务提供商的联系,借机打开美国市场。但是事与愿违,起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扫荡全球,华为不得不宣布,“暂缓”出售终端业务的部分股权。
虽然,华为在北美市场屡屡受挫,但是华为仍然把发力北美市场作为目标。本月初,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就表示,华为正准备应对美国市场,在过去18个月中,公司在美国的雇员数量已经从200增至500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华为得到了加拿大运营商的合同。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招标的范围包括核心网和基站,而此次华为应该取得了部分基站的合同,金额应该在数千万美元左右,所以这应该是华为在加拿大市场上取得的最大一个订单,也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北美主流运营商市场。
北美战略未来仍面临挑战
此次华为中标加拿大运营商的合同,对华为未来进一步发力北美市场有重要意义,但是,华为目前仍未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在北美市场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华为过去进军北美市场的障碍并没有消除。华为之所以一直没有在北美市场有所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因:第一是北美市场对设备商的认证门槛很高,有NEBS、CDG2、UL、CSA等多个认证需要通过,而中国公司的实力一般很难全部通过,华为还需要在北美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第二是北美地区贸易保护情绪较为严重,不愿意从其他地区采购高端的通讯设备;第三则是政治上的原因,易观国际分析师邓中元认为,鉴于通信设备对国家经济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和美国一直以来的政治关系,华为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较小,美国运营商很难大批量的购买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在目前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的难度加大。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无论是华为,还是华为的目标客户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华为自身方面,2007年华为销售收入高达125.6亿美元,但是实际入账净利润6.74亿美元。在销售额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华为营业利润率已从2003年的19%下降到了2007年的7%,净利润率从14%下降到了5%。华为的资产负债率却在逐年上升,2005年为58%,2006年上升到 64%,2007年高达67%。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华为能否进一步发力国际市场还有待商榷。在华为的目标客户方面,一旦金融领域的影响蔓延到实体经济,消费者消费能力下跌会直接导致欧美运营商缩减开支,最后必然影响到华为这样的通讯设备企业的销售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