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电信”这个概念产生以来,电信运营商一直以提供话音业务作为其主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种新的业务形式出现,这就是数据业务。数据业务与传统的语音业务完全不同,在数据业务中,运营商可以只提供网络资源(管道),而业务往往由内容提供商(ICP)来进行运营,如新浪,谷歌等。最近十年数据业务出现了连续的爆发性增长。据统计,2010年在中国,仅无线数据业务量就达到了惊人的550亿MB,预计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00亿MB。运营商的网络从以往的承载语音业务为主,向以承载数据业务为主转变。这些变化对于运营商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从根本上打破了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运营商由相对独立的提供语音业务,变成了互联网生态系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运营商成了实际上的数据管道提供者。
粗放模式导致低投资回报率
运营商在互联网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运营商(及连带的电信设备商)为这个生态系统承担了过多的成本,如新的电信技术的开发,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等,生态系统产生的回报却没有成比例的回馈到运营商手中。 以国内某运营商为例,其数据业务收入(不包含短信、彩铃)只占其总收入的不足七分之一,而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却占到总投资额的5成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在迅速增加。降低数据业务的成本,提高数据业务的盈利性,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关乎根本的重大问题,也是目前最亟待解决的困境。
深入分析这一困境的成因,我们会发现,目前运营商粗放的网络经营方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网络资源是运营商的核心资产,而在目前大部分运营商的网络中,网络资源往往都是以简单的定价方式“批发”给用户的,如80元包1GB流量,150元包3GB流量等。这既没有考虑到不同用户对运营商的价值不同,也没有考虑到运营商提供的不同业务对用户的价值也有所不同,这从商业策略的角度看显然是极不合理。举例来说,尽管机票价格对所有客户都一致,但航空公司会对其中的VIP客户提供特别的额外服务,如豪华休息室,免费升舱等,这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用户的高价值;iPad 64G的与iPad 16G的生产成本几乎一样,但前者比后者的价格高40%,这是因为两种产品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变目前运营模式,将网络资源以更合理、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给客户,是运营商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
基于PCC架构的方案成熟可用
爱立信作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的领导者,针对运营商的这种需求,第一个提出了智能管道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的智能管道的定义即是:根据客户价值、业务价值分配合理的网络资源并提供相应计费手段的数据管道。而在目前阶段,要将目前运营商不具备智能的所谓“哑管道”改造成为智能管道,要降低运营商作为数据业务管道时的成本,并挖掘数据业务的可盈利性,从核心网络角度来看,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就是分组核心网中的PCC架构(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因此狭义来讲,智能管道主要指分组核心网中的PCC架构。
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架构是3GPP R7提出的分组域业务的策略及计费控制架构。

PCC架构主要包括PCRF、PCEF两部分逻辑网元。智能管道的“智能”部分就主要指PCRF提供的功能。PCRF是一个策略控制器,它会汇总多种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位置,业务类型,累计流量等,再根据运营商事先指定的业务逻辑,来判断应该为用户提供哪种等级的服务,即“策略”,如用户优先级,业务优先级,最高带宽,最低带宽等。PCEF是配合PCRF实施策略控制的辅助节点:它会给PCRF提供前述的多种信息;当PCRF做出策略决定后,又由PCEF来进行策略的实施。
目前爱立信可供运营商部署的标准PCC方案包括:
基于用户签约数据实现区分用户的策略控制:基于用户的签约属性,为金银铜用户提供不同的QoS参数,实现区分用户的QoS控制。
基于用户累积使用情况的公平使用策略控制:公平使用方案或者称做基于流量累积的控制方案,可以使运营商能够基于用户在一段时间的使用量限制用户的QoS。运营商能够设定一段时间的累积使用门限来触QoS修改。这种改变能够在会话过程中实现。
区分业务的策略控制:对于P2P等大量侵占网络资源的低附加值业务,限制最大带宽;对于梦网、流媒体等高附加值业务提供高级别的承载;对于LTE语音等业务提供GBR承载。
区分用户位置信息或接入类型的策略控制:区分用户所处位置、接入类型进行QoS控制,如在繁忙小区降低某些用户的QoS。
基于时间信息的策略控制:区分不同的时间段进行QoS控制,如网络忙闲时给与用户不同最大带宽。
爱立信助力57家运营商先行
PCC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网络方案,在全球的现网部署时间不超过两年。爱立信从2009年开始同领先的运营商一起开始进行现网试商用,同他们一道推进了这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在57个运营商拥有商用案例。
从2009年起,爱立信为欧洲某主流运营商全面部署了PCC方案。PCC方案为该运营商提供了灵活的计费与控制策略。如,当用户希望通过手机收看电视直播时,核心网会通过包检测确定这一业务的实时性要求,并控制无线侧为该用户预留足够的带宽,保证电视直播的服务质量;在服务质量保证了的前提下,手机电视这一业务为运营商带来了良好的回报。
2010年,针对国内某移动运营商现网出现的某IM应用空口效率较低,占用过多信道,网络质量下降,引起客户投诉的问题,爱立信技术专家与该运营商的研究人员一道,在PCC架构的基础上,开发了专门针对此类IM应用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在核心网侧标记所有此IM应用的数据包,而当这类数据包传送到无线侧时,BSC可以根据数据包的标记来进行优化的无线资源调度,从而达到了在空口上专门对此类IM业务进行优化,减小空口资源消耗的目的,根据实验室测试显示,开启这项功能后,在处理此项IM业务时,空口可节省最多达50%的资源。这项方案继承了PCC架构的设计思想,又在PCC架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预见在大规模部署之后,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智能管道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智能管道是在电信行业发生剧烈变革时、运营商遇到新的挑战时,帮助运营商的改变既有的运营模式、增强数据业务盈利性的重要工具。爱立信作为电信产业的领导者,在智能管道方面有着高瞻远瞩的视野和深入细致的经验,将能帮助运营商在数据业务的时代创造更好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