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电信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利益争夺,手机支付进展缓慢,随着支付标准逐步趋向于13.56MHz的银联标准,以及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正式发布,各利益方的合作成为可能,基于银联支付平台的“银行+运营商”是手机支付发展趋势。
央行近日给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包括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等27家企业成为首批获得牌照企业。令人意外的是,拥有众多用户且已经开始布局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商,并没有出现在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名单中。
牌照的发放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市场无序状态的终结,摆脱资质困扰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开始构建新的行业格局。但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首批未能上榜无疑将大大削弱运营商在整个支付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但是,运营商的机会仍在。
业内知名人士毛启盈认为,央行不给运营商发牌,目的是限制第三方支付做大做强,抢夺银联的市场。他认为,第三方支付牌照是一个非常难产的牌照,是互联网与银联较量的初步胜利。其次,27张牌照与电信运营商无关,手机支付仍需努力。最后,他认为,获得牌照的27家企业丝毫也兴奋不起来,被锁上了脚镣,生存更加艰难,能够将牌子保存5年的公司,可能不到5家。
对于运营商来说,牌照只是早晚的事情,况且有与没有,也暂时不影响业务开展。支付牌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基础,此外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不排除通过收购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借壳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可能性,这或是运营商“曲线”发力移动支付的另一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