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为、中兴这两家中国通信业巨头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日益呈现出悲凉的气氛。为了达到竞争的目的,华为认为中兴侵犯了自己一个由“树叶和RoHS”组合成的商标使用权,而在华为提出诉讼后,中兴则反诉华为抄袭自己数据卡可旋转式接口的创意设计。为了这些非核心的技术,两家中国企业目前在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展开了有关专利的司法诉讼。针对两家中国企业的“同室操戈”,工信部也曾经出面调停,但是效果甚微,目前双方仍僵持不下。
华为和中兴,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杰出代表。2010年,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1200多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60%以上;而同期中兴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逼近400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50%之多。但是回头看华为和中兴的“走出去”,都是由于国内市场被外资巨头抢占,才被迫到海外发展释放风险。虽然目前取得的成绩还不错,但是这次两家企业的“对掐”,多少也能让世人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些许无奈。
兄弟阋墙为哪般
在通信业,同样提供终端服务,进入全球品牌第一阵营中的制造商,基本上能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高额回报,这由国内消费者排队争抢“苹果”可窥见一斑。但中国制造的终端设备进入欧洲市场,大多通过运营商采购,当消费者拿到产品时,甚至都看不到制造商的LOGO(标识)。南开大学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博士丁昱解释道,这无疑会大大压低这些中国制造的价格。所以,在利润被打压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也就成了中国企业不二的选择。而此次华为、中兴的诉讼案其实就是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
在重点市场方面,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目前高度重合。因为,中国本土的电信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北美和日本电信市场一直很难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和中兴都将欧洲市场作为自己开拓业务的重中之重。以中兴的年报为例:去年中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仅为5.9%,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仅增长3.87%,而欧洲市场则大刀阔斧地增长了50.26%。华为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双方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但是争夺欧洲市场,只凭借产品是不够的。因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行业洗牌之后,中国电信设备厂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还是技术更新,各公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行业的竞争手段越来越少。于是,专利几乎是余下为数不多的竞争领域之一,兄弟阋墙的戏码也顺理成章地开始上演。
中国制造的尴尬
华为、中兴用打官司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但是丁昱表示,这只会在短时间内起保护作用。从深层次看,两家用尽各种手段抢占市场,却只为争夺微薄的利润,而这才是真正要重视的方面。同时,这也正反映出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外能够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在于价位的低廉,而中国企业也大多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但是,这种价格优势到底还能持续多久?
以华为与中兴面临的境遇为例,只有抢夺市场份额才可能谈盈利。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在缺乏软件研发、文化创新和品牌积淀等软实力的支撑下,中国厂商要以微弱的价格优势与高端市场的品牌竞争,这样的前景可想而知。况且,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微弱价格差异并不敏感,这让中国厂商的价格优势变得也不那么突出。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步增高,劳动力价格也在上涨。相对于越南“更为新兴”的经济体,以后中国制造的优势或许更加不为明显。如果没有认清楚中国制造在海外的状况,仅仅从短期获益的角度出发,那么华为、中兴在海外“同室操戈”也就不难理解。可以说,同在商场,兄弟可为对手。但是为争薄利而忽略掉企业自身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缺憾。
寻求新型合作
对于以后的事态发展,更多业内专家表示,在中国制造整体大而不强的情况下,“出走”海外的中国公司相互合作应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丁昱表示,虽然说,同一个国家的几家企业“同室操戈”很常见,但是每个国家的企业情况是不一样的。目前,中国的企业在海外通信业的发展还没有到成熟阶段,企业在行业中也没有绝对优势,所以就现在情况而言,相互扶持才是最好的选择。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杨培芳也认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寻求新形式的合作。虽然企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对专利盯得很紧,但这样下去,对中国制造整体技术的提高与实力的强大都没有好处。在欧洲,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5家公司内部专利权免费共享,中国企业不妨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选择合作能够避免因小利而导致的同室操戈,避免无意义的内耗。集中主要精力开发新技术,从而能使更多的中国企业跻身品牌第一阵营,用创新带来的宏观效应取代争抢薄利的尴尬局面。毕竟,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大规模的研究团队,但这个团队效率只能排到世界第17位,避免内耗争共赢,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