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的转型,从宏观角度看,有赖于产学研各环节对未来发展的明晰规划;有赖于产业各方对融合时代融合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开拓;有赖于更多、更好的国际标准工作的参与及制定的推进。从微观角度,需要企业在业务创新、服务提升以及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提升。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也一直走在转型的路上:从中国电信的“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到中国移动的“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以及3G发牌以来,三大运营商的全业务转型都值得关注。但在高旭东看来,电信运营商转型与创新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高旭东认为,电信运营商转型遇阻的原因有三个。首先,业务转型的规划与路径不清晰。对于发展什么样的新业务以及如何发展这些业务没有清晰的思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业务是产业价值链赢利的落脚点,而新业务是赢利的新增点。电信运营商只有不断提供用户需求的业务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的正常运转。但新业务的选择与发展难题这是全世界的电信运营商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网络建设不足以支撑新业务的发展。随着众多3G新业务的开展,网络的覆盖与速度都难以支撑这些业务。目前部分大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升级之前,基本都会根据网络的支撑能力开发出相应的业务,而一旦业务得到规模推广,网络难以形成相应的支撑。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网络的部署与优化是基础,否则,即使业务发展起来也会影响用户体验。
第三,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受传统的机制与运作习惯的制约,运营商的科技工作基本都是围绕运营商各业务部门的年度性工作进行的,重在对公司各方面工作的“支撑”,很难起到“引领”企业发展的作用。各运营商缺乏对科技工作的战略考虑,普遍缺乏具体的目标、策略、措施和资源配置的规划,研发重点也缺乏前瞻性考虑。技术部门只是根据公司各方面的技术需求,进行相关技术跟踪研究、技术路标制定,以满足现网的技术需求。
高旭东认为,电信运营商要实现深度转型,需要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新业务的发展计划更需要探索。探索就需要要承担风险,而目前运营商的考核体系、人员观念以及组织架构都与探索型的发展模式不相适宜。电信新业务的发展不同于制造业有现成的东西可搬,需要创新文化以及创新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三大运营商中,中移动的基地模式是一种探索,但还不够深入。
第二,在业务发展模式上,运营商过去面对的是用户单一的语音需求,因此业务模式是批发式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面对的是用户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因此过去单纯依赖基础网络设施,传统业务的粗放赢利模式已不可持续。
第三,需要主动去挖掘客户需求。在目前国外的优秀运营商中,都有一些很好的业务,这些业务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出来的,但目前看来,在新的业务方面花样不多,多的是在商业模式或业务模式上的创新,是将电信的网络作为平台开放给别人,用别人的应用为运营商吸引客户创造效益。
第四,运营商需打造以本土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在我国电信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兴、大唐、华为等真正强有力地支持了电信网络高速度、低成本、大规模的建设。由于文化背景的相同,本土厂商更能了解本土用户的需求。而运营商联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进行业务和应用的创新是未来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