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衡量,今日的中移动都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实力,全球最大的运营商、超过5亿的用户……但是,在另一层面,中移动却同样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习惯于通信行业规模效应的中移动从2009年开始被裹挟至移动互联网的新大陆。在信息“保鲜度”不足 1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产业链上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规模超过千亿的终端厂商一同跃上舞台——这将是一个十倍于互联网的市场。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
何去何从?
转型已经成为中移动不可回避的任务,而中移动实现梦想的核心技术支撑则是中国移动研究院。从被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定义“做大”的Mobile Market(以下简称“MM”)到国际合作的JIL Widget,从三网融合试点的CMMB到冲击国际标准的TD-LTE,几乎所有中移动的重大项目都在研究院留下足迹。
习惯了几乎类似于齿轮一般精确运转的中移动,研究院的氛围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同。一面是轻松的氛围,一面是重大责任。略显矛盾的环境让研究院更显神秘。未来的4G技术前景如何,如何打赢软件商店的“世纪战争”,基地模式如何发展,太多的问题围绕着研究院,为此,《通信产业报》(网)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掌舵手”——院长黄晓庆,探讨从MM到TD-LTE的方方面面。
MM更期望成为大家的平台
《通信产业报》(网):在2010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以下简称“MM”)广告铺天盖地,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也表示要做大MM。那么,为何要做大MM?如何做大?这是否意味着MM将成为中移动数据业务产品的唯一渠道?
黄晓庆:对于中国移动而言,Mobile Market显然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大部分的中国移动业务已经能在MM上下载,我们期望MM能够成为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在未来的主要渠道,这意味着中国移动能够通过MM为用户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移动希望MM成为业界共同的平台,包括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创新企业和个人开发者。
作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平台,MM是一个强大的包容性平台,囊括了Symbian、Windows Mobile、Palm、Linux等所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以及中国移动主导研发的OPhone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一旦这个平台聚集一百万开发者,海量、丰富和个性化的应用将不是问题,广大手机用户也可从中受益,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通信产业报》(网):与基地模式相比,MM是一更加开放的平台,因此有外界评论认为,MM的壮大意味着中移动在数据业务发展思路上的转变,您是否认同?
黄晓庆:首先从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的角色而言,这是一次互联网创新。此前中国移动是以语音业务为主,而在MM推出后,中国移动期望能够将广大的互联网创新力量汇聚在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移动应用商场是中国移动创建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国移动还在不断学习和完善MM的运营,努力打造应用商场的生态系统。
但是,关于中国移动数据业务的基本策略不会改变。就像以前我们一直在做的,重点数据业务将通过基地模式发展成熟并在市场推广,各种多样的、个性化的、长尾的互联网业务将鼓励广大开发者参与进来。
《通信产业报》:TD-LTE几乎成为中国未来移动通信的代名词,中国移动推动其国际化的力度也很大,在今年的通信展上,许多厂商都展出了成熟的系统设备,业界关心的是,中国移动在国内部署TD-LTE的具体规划是什么?对于推动TD-LTE在芯片及终端领域的发展,中国移动是否会拿出真金白银来激励?
黄晓庆:TD—LTE国际化在今年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国外运营商很可能早于中国上TD—LTE。目前已经有6家国外运营商表态将部署TD-LTE,26家运营商正在与中国移动积极接洽,对TD-LTE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TD-LTE以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基础,将拥有强大的规模优势,适合移动通信的发展规律。中国移动将遵循同步、同标准、同平台、单芯片的发展计划,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如技术标准、产品、测试、认证、应用保持同步发展,使中国TD—LTE保持国际领先的地位。目前来看,LTE整体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而从技术上看,TDD与FDD LTE的区别非常小,FDD在商用后终端发展很好,相信TD-LTE产业链的成熟度包括终端方面在试商用后也会很快同步。中国移动也在积极准备TD- LTE的试商用,在世博会上已经开通了示范网络,我们正在其他一些城市进行试商用网络准备。
黄晓庆贴士
重庆人,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1982年从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后,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加盟中国移动。此前曾在UT斯达康、AT&T Bell Labs、Timeplex Inc。和Racal-Milgo等通信公司担任工程和管理方面的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