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IC产业显得风平浪静,一是由于近期产业鲜有大事发生,二是因为业界焦点已调整到光伏、平板和新能源等领域,一时间,IC产业显得冷清了不少。
前几天,传出成芯被收购的消息,这可以算是IC领域的一件大事,不过由于现在IC产业的火爆程度大不如前,这件事似乎也没有引起业内多大的关注。说起来,成芯被收购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由于成芯的特殊意义和地位,让这件事显得有些不寻常。
说起成芯,还要追溯到N年前……想当年,中国IC产业也曾名噪一时,由于属于上游高端产业,且在产业链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发展IC产业一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许多地方政府也把IC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曾几何时,IC产业也像当今的平板、光伏一样炙手可热,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追逐的焦点。
在IC产业链中,中游的Foundry产业的产值较大,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IC制造业见效最快,但是,Foundry的特点是投资较大,而中国有能力投资8英寸,甚至12英寸晶圆厂的企业并不多。就这样,Foundry产业发展似乎遭遇了瓶颈,本土企业想扩大产能,但是没钱投资;外资企业有些觉得没必要来华投资,有些迫于国外政府的压力没法在华建设12寸晶圆厂;台湾企业想来大陆投资,但是政府的技术封锁让他们放不开手脚。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政府提出优厚的条件,还是很难吸引厂商入驻,加之国内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其程度不亚于前段时间的“面子之争”。
正在双方僵持的时候,成都创造性的,采取政府出资,委托企业经营的模式与中芯国际合作,就这样,成芯诞生了。成芯模式是一种比较创新的发展模式,在接下来几年,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那些“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高科技产业的时候,都借鉴了这个模式,最近的高世代面板投资就是例子。
成芯发展模式解决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政府出资,企业出技术,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对企业来说,不需要多少成本就可以扩充产能,而对政府来说,这样的企业落户,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此外,还有许多边际的社会效益产生。所以说,这种模式如果运作的好,会得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结果。
记得一次跟台湾专家座谈,一个专家问我如何看待中芯国际,我的回答是:“如果未来会有一家代工企业超过台积电,那一定是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的这种低成本扩张模式很“恐怖”,一旦市场回暖,产能大幅度释放,中芯的竞争力是惊人的,而成本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但是,成芯的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风险,最主要的便是盈利风险,一旦不盈利,资金压力就会增加,而如果中芯没能力按时回购,那么这些资金方面的压力将全部压在政府头上。此外,对政府来说,虽然是自己投的资,但由于Foundry的技术含量过高,所以其对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把控不大,换句话说,政府不但亏钱,还无法预计何时能挣钱,这样一来,政府真的被这个“高科技”企业难住了。而此时,如果有人接手,选择放弃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是比较实际的选择。
对许多政府来说,他们不具备能力只身担起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振兴的重担,他们的想法大多比较实际,只要有产业就行,不一定要是本土企业,Intel行、TI、STM、台积电、联电都行。因此,只要有人接手,适时放弃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对成都来说,放弃成芯虽然有些损失,但是当机立断的“割肉”,总比被“套牢”的好。而且TI这样的国际巨头入驻,对成都产业发展还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推动作用很可能比成芯还要大,起码接手后这条生产线的财税贡献会有所提高。
成芯失守,或许是许多中国产业界人士不愿看到的,但痛心之余,我们还应冷静思考,难道成芯这种挑战传统的发展模式真的走到尽头了吗?个人觉得,成芯模式本身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谁比较适合采取这样的模式,以及如何采取这样的模式,成为成败的关键。
首先,这种模式对合作企业一方的要求较高,因此,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原则上讲,政府是没能力自己运作这样的高端生产线的,不然也没必要大动干戈的引进了,所以,合作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能力,不然,这种合作早晚要走到死胡同。在成芯这个案例中,中芯的技术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他的市场能力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产能,这样就无法使企业摆脱亏损的命运,合作也只能以夭折收场。
其次,政府需要更加谨慎的采取这样的模式。对政府来说,真的很无奈,特别是一些内陆城市,对它们来说,除了成本以外,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出“奇招”才能制胜,而在吸引“旗帜型”企业的时候,若想在近乎惨烈的城市之争中“拔得头筹”,除了砸下大把银子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出奇制胜的了。不过,再投资之前,政府还是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避免陷入被动。就像成芯一样,“回购”只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有点类似于贷款,但贷款之前必须确定客户能够按时还款。当然,如果政府真的决定做下去,而且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并能够承担未来的资金风险,也同样可以避免成芯事件的发生。
从上面总结的两个方面来看,在成芯事件中,政府有些撑不住了,而中芯国际也无力回购,一个曾经风风光光的项目以这样的方式收场,中芯国际白忙活了几年,而成都的付出更大,损失也相当惨重。
当然,话说回来,结果也许也没那么坏,毕竟成都的IC制造业发展起来了,相关的产业也有所带动,而放弃成芯,换来国际巨头TI的国内第一条晶圆厂入驻,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对中芯国际来说,本身也没投什么钱,资金损失不大,了不起是浪费一点精力,而且,即便没有TI搅局,中芯国际是否会真的回购这条8英寸生产线也是一个问题,毕竟现在中芯产能还够大,而且未来重点一定是在12英寸上。
总之,成芯事件暴露了国内特色发展模式的一些弊端,希望各地方政府引以为戒,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时候一定要三思后行。
接下来,希望成都的IC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政府的投入和付出还是会有回报的;至于中芯国际,希望他继续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市场能力,光靠“忽悠”政府是不行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别光顾着出来“忽悠”,而忘了“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