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实名制被炒得纷纷扬扬,各种观点纷纭,静下心来,对大家的观点理了理,无外乎集中在手机实名制给运营商带来的机会和影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难分清虚实。趁此闲暇,我也粗浅的谈谈手机实名制的认识。
议题一、谁是实施实名制的受益者?
手机实名制并不是最近才开始倡导的,早在两年前,都传开了要实行手机实名制,而且大部分运营商前期也已经开始实名了,只是实名的不彻底,比如去运营商自有的营业厅办理开号就必须提供身份证,而去其他的报亭、代办点,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卡,从不需要多余的步骤。不彻底的实名,不但没有实效,反而间接的为运营商创造了“效益”,自有营业厅的客流少了,排队的客户少了,各项KPI完成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运营商意外的收获?
调侃之时,不忘正题,如今看来是确实要实名制了,如果真的实名了,在这一链条上参与的相关体,究竟谁受益呢?
首先上场的肯定是最大的主体——国家或政府。实名制是工信部要求的,工信部在此应该能够代替国家这一主体。既然能提出来,肯定是对其有利的。实名制后,有助于对社会犯罪行为的侦破,对违法乱纪者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同时对始终困扰的垃圾短信治理、坑蒙拐骗信息打击以及个人信用的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名制的实施对国家而言,需求极为迫切。
其次是对手机用户。这就应该分为两面性了,一方会说极为不利,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其实这点,大可不必担忧,涉及到个人隐私无非在于两点,一点是个人信息资料,另一点就是通话清单。而个人信息资料,也就只涉及到姓甚名谁,通话清单只是自己联系的对象,这些信息安全程度毫不亚于银行、房地产,政府部门,试想个人财产信息都能交给银行进行实名制管理,因此手机实名制对客户隐私泄露的担忧变得无足轻重了。那一面必定是对手机用户的益处了,实名制后,客户丢失手机便可轻易挂失及补办,还可以使用运营商丰富多彩、简捷便利的网站等自助渠道,实现足不出户,业务轻松办理,此外,还能够享受到运营商积分回馈的乐趣。一句话,用户也是手机实名制的受益者。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运营商。运营商面临的似乎也是两难的境地,推广的话认为提高了客户入网的门槛,尤其是其他两家都不推,唯独自己推,肯定会损失自己的新增用户,而且需要投入许多新增设备,增加运营成本。但考虑到另一方,如果成功实施实名制,大力推广电子渠道将成为可能,而电子渠道的运营将更为高效低成本。若运营商齐推实名制,那么运营商推广的担忧则不复存在。因此,实名制的成功实施,运营商也是受益其中的。
最后就是代办渠道,亦即专营店、代办点等,当然也包括最近热议的报亭。实名制下的报亭发展新用户,需要投入的成本可能会高,除非运营商能为之垫付这部分成本,否则很有可能成为这一关联链中唯一受损的对象,但并不意味着退出,它仍可以售卖缴费卡或者空中充值等通信业务代办。换个角度看,其实,需要投入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照相机一部足以,其余的支撑可能会催生一个产业,介于运营商与报亭之间,专门录入归集报亭售卖客户信息。具体的运营模式是报亭负责对客户身份证进行拍照,同时将提前打印的号码办理单据由客户手写签名即可,然后交由上述信息归集代办公司统一录入登记。如果这部分成本运营商愿意投入,报亭等类似渠道则不会受到影响,其余渠道则更是如此。
议题二、实名制=真实制?
议题之所以在实名制与真实制之间画了个等号,然后又加了个问号,是因为在政府出发点来看,肯定是希望能够两者能够画上等号,但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难成其之美。
就凭工信部的一个规范通知,想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改变这十余年来沉淀的习惯,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也不能公然违抗工信部要求,只能硬着头皮去推。那出现的可能确实是实名了,但并不是真实的实名。比如代理商一个身份证,就会关联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手机号码,这些手机号码的确实名了,工信部的要求达到了。但其意义却顿失光泽,仅是一场文字游戏罢了。
那不仅会有疑问,既然对链条上的诸多相关者都有益,为什么还推动不了实名呢?前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受益均有限制条件,其中最大的前提是,假如实名制从放号之初(移动运营商成立之时),通过受益理念的宣贯、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和理解,才会成立。而如今再去推广就如“鸡生蛋、蛋生鸡”模型一样,很难去打破这一循环僵局。
要想打破这一循环,必须借助外力,强制性的介入,否则实名制实施将很难会有根本性的突破。而这一外力,按照我国的实情,则必须是来自政府的法力。通过立法,强力推进实名制,方能真正奏效,否则谈这些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