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处在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远的将来,通过移动装置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很有可能超过通过桌面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此前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已催生了门户、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等多种新型媒体形态,网络移动化则让互联网应用开始全面实时化,“它代表着五大趋势的融合(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①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尽管记者们努力缩短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滞,但受限于客观条件,记者处理的新闻永远都是已经完成式的。试想一下,一起突发事件发生时,5分钟内记者到达现场报道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在过去,这或许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任务。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想象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媒体的生产变革和行业转型已迫在眉睫,最现实也最容易突破的模式是“内容供应商”——媒体选择成为内容供应商,向各种媒介形态的受众提供优质的、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正在走向实时报道为主的阶段。记者能够随时随地用手机发布消息,经过大量追随者的转发、信息交互者的参与,一条新闻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给广大受众,经过众多追随者的转发、更新、补充,事件的真相、意义、影响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得到阐发。
可以预见的是,媒体的生产平台将全面转向互联网。新闻编辑部必须以此为中心,生产出可供各种媒介形态使用的新闻产品。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的变化,使得新闻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角色及功能必须进行改造以适应新技术条件的变化。媒介生产环境的巨大的变化对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深度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旧有的新闻生产流程和报道机制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便适应这种变化。
自2005年以来,欧美报业开始启动以融合报道为目标的编辑部变革,其思路可以归纳为整合和改造两种路径。②
整合,是按照媒介融合的要求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消除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分割,实现资源共享。
改造,对原有纸媒的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之符合新的业务需求,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尽管欧美主流大报的探索从不同角度展开,但共同的趋势是使编辑部变成一个结构层级更少、组织网络化、并被赋予更大自主权的多媒体生产单位。③
当新闻能够在线生产时,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速度与深度方面的优势。首先,新技术可以使得报道的传播速度更快,如目前对推特、微博一类的应用。其次,互联网可以投入几近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某一新闻事件。与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版面、频率等固定成本相比,在线新闻报道能够更加深入和广泛。
新闻生产的“钻石模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新闻生产如何平衡速度和深度两方面的关系,兼具两方面的优势呢?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Paul Bradshaw)设计出一个新的报道模式,作为对倒金字塔结构的替代,他称之为钻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④下面以一则新闻报道为例,说明一个以融合报道为核心的新闻编辑部如何在报道中兼顾速度与深度。
第一步:快讯。只要记者或编辑意识到一件事情正在发生,就可以通过手机、无线网络等方式发出快讯。那些订阅文章或电子邮件更新的推特、SNS用户很快就能得到消息。如果率先报道一条重大新闻或独家消息,无疑会增强记者在新闻界的名声。而对一些不那么重大的新闻来说,记者可以在报道中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内容,以吸引更多读者来看网站、报纸或电视节目。
第二步:草稿。对报纸或电视节目来说,新闻的草稿显得过于粗糙,但却是完美的博客文章。发出快讯之后,记者可以贴出一篇包括新闻当事人、发生地和细节的草稿,一旦有新鲜的事实还可随时补充进文章。草稿可以让受到快讯吸引的读者继续留在网站上,而且随着文章在博客中的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提升你的网站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理想的情况下,这种做法还能获得其他人补充或修正的细节,甚至提供新的线索,完善记者的报道。
第三步:报道。这个阶段,草稿已经成了一个生产价值更高的新闻产品,可以在网上发布,也可以刊载到报纸上,在电视节目里播放,或者所有这些媒介形态都可采用。报道的发布时机则由报刊或广播、电视的生产流程来决定。
第四步:背景。互联网的海量空间具有重要功能,可以容纳更多、更即时和更广泛的背景材料: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多少次了?我在哪里可以浏览以前的报道?我在哪里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这个人或组织的信息?在哪里可以找到支持或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依靠的是互联网的超文本结构,它能够提供必要资源的入口,把可用的文件、组织和解释的链接集中起来供人浏览。
第五步:分析/反思。在快速报道之后,记者应该进行分析,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这可能意味着,记者可以从网上的知情者、受到影响的相关者那里收集到一些即时反应,获取途径包括自己的博客和论坛。比如,播客就非常适合公众讨论和辩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