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信总工韦乐平在谈到三网融合新政的时候颇为感慨,说自己从1994年开始研究三网融合,到1997年参与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制订到今年国务院推出三网融合新政前后达16年,年年谈,年年没结果。如果加上新政6年的规划时间,这将是一项长达22年的拉锯战,而前景并不明朗。
近一段时间来,三大领域对三网融合新政表现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充分说明融合之路非坦途。如果对三网融合的2010做个简要的预测,我认为三大领域的核心工作是“理清各自优劣势,按照三网融合趋势完善自身,为真正的互融互通做准备”.
高兴者----广电的新机遇?
有广电媒体人用“三网融合新政对广电有利”的标题来表达广电人对三网融合新政的欢呼,甚至对政府提出三年保护广电的政策感到欣慰。当然,还有广电领域的人士认为,政府应该拨给广电数千亿资金来改造网络,因为不可能再出现像当年电信初装费那种机会,取之于民用之与民的可能性。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一种态度,三网融合是广电的新机遇。
但话说回来了,广电这么多年没有发展起来难道是缺乏政策支持吗?难道是没有用户需求吗……
我想这些都不是理由,广电没有发展起来还需从自身找问题。相对于一直走在改革前沿的通信业而言,广电要走的路岂止是三年能走完的。
因此,我认为,广电领域似乎高兴的有些太早。在政策出来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自己如何去应对?应该找找自己的劣势在那里,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优势。
广电人能够说一堆自己的劣势,比如政企合一、网络区域分割、传输和接入技术落后、竞争实体弱小等等。
但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政府拨个一千亿或者能够做电信业务就能解决了的。对于整合2010之广电而言,用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先整合好自己。
观望者----电信业能否突破原有瓶颈?
电信领域对三网融合新政出奇地冷静,超乎一些人的预料。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对三网融合叫的最欢的恰恰是电信领域。尤其是被普遍看好的IPTV、手机电视等问题就因为政策不明朗而迟迟没有获得进展。现在政策松动,是否迎来了好的机会?
但分析三网融合新政还是电信运营商自己的理解都不难看出,想要突破原有瓶颈,仍然需要多年努力。当前,内容瓶颈仍然是制约通信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从目前的形势看,短期内仍然无法解决。从政策本身看所能扮演的也只能是部分“安全内容”制作和传输的角色,尤其是没有“播放”和“播控”的权力,那也就不会获得多大进展。如果单纯播放现有广电常规内容,一来会占用大量网络资源,二来用户也不会买账。而在制作内容上,电信业其实也是门外汉。要想有突破还得依靠一些专业公司,而这些公司能否获得牌照等问题依然掌握在广电手里。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所要等待的其实还是政策上的松动,时日难料。
那么,对于整合2010之电信业而言,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强化全IP化网络改造,完善全业务运营能力,整合个人、家庭、企业和垂直领域的业务提供能力。”
沮丧者----草根互联网是被整合还是被融合?
三网融合新政一出,互联网领域表达出更多的是沮丧和失望。有媒体这样总结互联网领域的心声:“将融合的三方力量强弱不一,广电网的后台是政府,电信网背后是巨无霸级别的运营商,只有这互联网,是一些相对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前景不妙。”
我想,这是许多民营互联网企业或者说草根阶层的想法。从2009年发生的若干与互联网相关的事件来看,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这不得不让许多人担心。
但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之所以能否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其生存的根本是“无休止的创新”.这一点,要比广电和通信业强许多倍。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互联网领域在业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起到了绝对性作用。而未来三网融合真正能否起到“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领域的创新,而非广电和电信。
因此,三网融合对于互联网而言,显然机会更大。
那么,对于整合2010之互联网而言,最贴切的一句话就是“持续的创新,充分考虑业务在电脑、手机以及电视等多个平台上的互融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