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出席达沃斯年会期间,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再次谈到了中国移动的互联网战略。在回应外界关于中移动可能收购腾讯的传闻时,王建宙表示,与同事专程访问腾讯总部,主要是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虽然有可能做部分收购,但“总体而言,一定是采取合作的方式”。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之蓬勃活跃远非传统电信业所能比拟,因此,电信业对提供基础接入服务外如何借势互联网,一直讨论颇多。王建宙事实上一次性提到了三种主流的观点:首先,进行针对性收购,虽然受制于现有国资管理体系,这种收购未有先例,但从互联网企业大规模引入人才的“另类收购”从未停止。其次,向互联网学习。在收购不可得的情况下,一些通信企业试图通过复制互联网业已被证明的成功模式寻找新的价值蓝海。无论是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还是中国移动的139社区、飞信,其都带有浓厚的向互联网学习的痕迹。最后,与强势互联网企业进行业务合作,从而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典型如中国电信与新浪在视频服务方面的合作。
但是,从这些年通信业的实践看,无论是学习,还是收购,都是教训多而经验少。重金引入的互联网人才,在现有电信企业的体制内很难发挥出其在原有企业中的作用。而在学习互联网方面,虽然探索总结出建立专业化运营公司的方法,但是,与互联网企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相比,这些专业化公司就成长性而言很难达到预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郭士纳说,他接手IBM面临两大敌人,一是竞争对手,二是IBM自身传统企业文化。而通信业与互联网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鸿沟。
由于关涉到亿万百姓及整个社会的信息沟通安全,通信业总是以“万无一失”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于是也才有了“电信级”这样的概念,有了多重备份、网络冗余等技术及制度安排。而成功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导向总是服务的快速创新,也因为此,他们无不建立了一种能够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就产业而言,互联网由于存在着风险投资等金融制度安排,也对失败有着较高的接受度。而“万无一失”和“容忍失败”两者可谓天壤之别。
因此,正是从通信业与互联网两大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才能理解,为何“总体而言,一定是采取合作的方式”。在互联网成为信息社会重要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关系到整个电信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谁能够吸引、承载更多来自互联网的业务、应用、内容资源,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这要比强行改变通信企业的文化及运作机制要可行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