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更多在看热闹
在标准制定中,邢涛感觉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工作组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今年10月,中国传感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有7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不乏中国移动这样的国企,也不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甚至还有诺基亚和思科等跨国企业。
但邢涛感觉,目前大多数参加的企业还是处于看热闹的心态,因此大家都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参与。邢涛回忆,中国早在2007年开始研究传感网络标准,但当时的学术界也是仅限于理论讨论,“现在工作组的目标是标准要让产业界能做出东西,但企业对标准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恐怕现在没有多少想法。”
邢涛认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需要一个产业化平台和大局思路。从企业角度而言,中国电信算是最具“物联网相”的企业,它的许多产品和服务与物联网关联度最大。但邢涛也指出,中国电信虽然在垂直行业做了很多业务,但依然面临如何横向打通等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困境:中国依然很弱小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第一媒介,可谓其前端末梢的神经细胞。对于这样一个物联网关键产业,中国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态度都惊人的一致——落后。事实上中国涉足传感器研究和制造起步并不晚,然而与国外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千万乃至亿的数量级别相比,中国目前最大的传感器公司也就几万产量,且利润远低于国外企业。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是,中国国内传感器高端市场几乎为国外品牌所垄断。
难获风投青睐
投资困境,是中国传感器产业首先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深迪半导体CEO邹波向记者直言,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创业拿的是德丰杰龙脉基金的钱。这家由留学人员创办的公司是研发商用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MEMS芯片设计公司。
然而面对国外企业30多年的积累,曾经在国外研发传感器的李毅(化名)还是感叹,深迪这样的企业规模还是太小。传感器制造早期投入无需很多,所以很多民营小资本进入该领域。但事实上,传感器研发生产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李毅当年工作的某家外国企业,就以每年近四千万美元的投入供养一个仅仅30人的研发团队,并且不需要任何产出回报。
就李毅所知,国家对于传感器科研上的投入并不少,但大多投向了科研院校,但这个行业的回报期一般为3~5年,无法满足风投快速回报的要求,因此风险投资也很少青睐传感器企业,像深迪这样拿到风投的企业少之又少。
生产工艺落后世界
尽管中国有巨大市场优势,设计能力也不逊色于人,但在生产模拟、加工、外围电路、成品品质保证以及成本控制等诸多环节上,都面临相当窘境。李毅指出,在生产模拟上,国外企业能直接完成包括工艺误差、环境影响等一整套系统,这个环节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品质保证和成本控制,因为成品率低一个点都会造成成本的翻番。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高端生产工艺上与世界企业距离相差甚远。李毅打比喻说,就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子产品与日本产的差距。深迪半导体负责研发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深迪设计的产品在国内还找不到一家芯片企业能加工。中芯国际相关人士向记者坦言,中芯国际在这方面经验欠缺。
不过,李毅预言中国传感器市场将会在两年内全面爆发,“三年前加速度计(传感器中的一种)还只配置于高端手机中,现在连天宇朗通都将其作为标配,而且成本也从1美元降到了0.5美元”。或许,中国传感器产业在物联网带动下,已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地,深迪半导体也或许能为中国商用传感器产业开创一个模式,那就是由风投介入,将加工生产外包,自己掌控设计等关键环节。
上海物联网产业规划正在进行
物联网大有“遍地开花”的势头。除了风头最健的无锡,南京、北京、成都等地也都放出消息要做物联网产业园区或者产业联盟。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陈宝国博士向记者直言:“目前各地做的都只是物联网的解释工作,但是产业从哪里来?产值从哪里来?产业规划如何做?显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思考清楚。”
陈宝国从整个产业层面角度提出了对物联网的解释:包括了产品制造业、软件和运营,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础部分。
在陈宝国看来,物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未来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控利用。掌控的关键在于如何给物联网建立一个域名体系即编码,王立建认为物联网上最大的话语权正在于此。只有中国依据自己的标准体系掌控了编码资源,才不会重蹈互联网上中国域名资源受限于国外的覆辙。据王立建透露,工信部正准备启动产品编码工作,而这可以理解是为物联网做的一项基础工作。
目前,物联网局部雏形已经出现,比如各地都在建设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第二代身份证、电子大通关、电子病历甚至小到每个人都在使用的一卡通、门禁系统等。陈宝国一再向记者强调,物联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一个新产业,而是现有IT高端产业的整合再细分以及新元素的加入。
从现有各地产业形态来看,陈宝国认为上海在物联网发展上最具优势,因为相关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且成熟。
尽管上海现在还未公布相关信息,但记者从消息灵通人士处了解到,上海已经委托相关部门和人士做物联网的产业规划,并且很可能最终就在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浦东新区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