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传感网是不是一回事?我国的物联网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如何才能避免“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赴无锡高新区,对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进行了专访。
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
记者:我听到这样一种争论,有人说物联网比传感网大,有人说传感网比物联网大。您怎样理解?
刘海涛:传感网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从技术角度叫传感网,从用户和产业角度又叫物联网。说物联网比传感网大,说传感网比物联网大,其实都不对。打个比方说,传感网是学名,物联网是俗名。
目前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正在从标准化的角度,给传感网或物联网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有望在年底前发布。
记者:从字面上看,物联网就是物和物的互联,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刘海涛:物和物、物和人简单地互联意义不大,比如把这杯水同我联在一起,无多大意义。但是,如果通过感知告诉我这杯水的水温、矿物质含量、是否有毒等,就非常有用。
换言之,物物互联的精髓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甚至信息服务,以达到控制、指挥的目的,否则就没有意义。
记者:在物联网出现之前,已经有手机网和互联网,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刘海涛:三者虽然都有一个“网”字,但其内涵和功能是不一样的。移动通信网是信息传输的网络,是人和人的互联,是网络中的“客流”系统;传感网是物和物的互联,是感知的网络,是网络中的“物流”系统;互联网联接的是虚拟的信息空间,是信息共享的网络;而物联网联接的是现实的物理世界。这三者分别是信息传输的网络、信息共享的网络和信息感知的网络。
记者:这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汇“泛在网”,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指的是什么?
刘海涛:所谓“泛在网”,也就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包括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的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共融。“智慧地球”的核心,就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泛在网”也罢,“智慧地球”也好,其核心内容是物联网。因为目前信息的传输和计算已不成问题,而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还是短腿。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可谓切中要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