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底、10月初,又一轮校园争夺的“恶战”收官。
校园营销向来是运营商初秋的重头戏,从去年至今,电信运营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使得今年的校园营销竞争更加惨烈。以往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对战,今年加入了虎视眈眈的中国电信混战,且中国联通也在今年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变化与势头。
据说在南方一些省市,以往中国移动占90%、中国联通占10%左右的校园市场格局已经完全被打破:中国移动的校园市场份额已经降至60%左右,剩下的份额或由中国电信占大头,或由中国联通占大头。
在这种背景下,运营商不管拿多拿少,其实都得不到太多好处。为了挖掘竞争对手的老客户,在抢夺校园新生方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可费了不少力气,返高额话费(有的高达近千元)、送各种礼品,成本投入不小;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中国移动需要付出的各种资源较两家对手更甚。参看今年态势,在未来几年中,这种情况不会缓和,可以说三家在校园市场的利润可能越来越少了。
而且在今年的“恶战”背景下,听说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也是愈演愈烈,比如大量收购对手卡号,而对手也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干脆将这些SIM卡全部作废,混乱之象频出。
校园市场之难,还不仅仅反应在用户的入网阶段。运营商对于校园市场的重视,甚至在入网竞争阶段可以不惜血本,其实看重的都是高校学生将是未来各种新鲜业务使用的生力军,同时也期待他们有朝一日能够成为高价值客户。
这一想法并没有错,但事实证明,如今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较几年前可是难多了;或者说对于现在的学生,运营商希望将他们长期保持为忠实客户并最终成为自己的高价值客户,其间所需要花费的努力会高于从前的好多倍。因为随着校园通信业务、品牌、体验的同质化,运营商竞争的惟一手段似乎只剩下送礼和降价,且这样的促销手段也越来越频繁,每逢节假就会“大放送”,学生用户面临的“诱惑”也太多,校园用户的频繁换号已经司空见惯,“忠诚”比想象得要难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营商不计一切代价发展学生用户,所抱有的“未来会更好”的信念,何时才能实现?
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但笔者还想呼吁,运营商应该更多地注重校园市场中自己的差异化价值。校园市场不应被扰乱,如今我们的通信业已经发生了大变化,那么校园市场是不是还像7年前电信运营商品牌初生时一样,只靠价格才能吸引到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