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消息,在华东地区技术发烧友和DIY高手们聚集的酷睿英雄会上,英特尔( 博客)相关人士告诉网易 科技,未来DIY市场将由价格驱动转为应用驱动。而在营销全面转向市场需求的同时,英特尔仍将继续技术创新的步伐。
DIY市场的应用驱动
上海的酷睿英雄会,是全国轮回的最后一站,此前英特尔已经在北京、南宁和成都三地召集了各路爱好技术的英雄们。
英雄会上,英特尔重点推出三款处理器,包括主打游戏的四核Q8200,主打高清的双核E7400和主打上网的双核E5300,这三款处理器被统一称为“三剑侠”。
从对活动及处理器名称的包装上,已经可以看出英特尔对以游戏为主的DIY玩家的重视。
早期的DIY市场是以高性价比的价格优势吸引用户,但随着品牌台式机及笔记本价格的下跌,DIY市场已经开始不断萎缩。
不过对于业界这种普遍看法,英特尔中国渠道技术总监夏磊并不认同,“DIY市场并没有萎缩,只是增长速度下降,从总量上看还是增长的。”
夏磊告诉网易科技,即使是在PC市场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DIY仍然存在,并且与国内不同的是,DIY的价格甚至高于品牌机的价格,是时尚和个性的象征,更多是面向中高端人群。“DIY市场过去是价格驱动,现在则更多的是应用驱动。”
虽然夏磊并没有刻意强调DIY在国内也将会针对中高端人群,但是他认为DIY未来将以应用为主导。“最早一批装电脑的人是为了看VCD,接下来的一批人是玩游戏。DIY对于一些新应用是非常敏感的,最早的互联网应用往往先出现在DIY市场。”
这也意味着,今后用户自己装电脑不再是为了图便宜,更多是实现某种特殊的用途,“比如借助处理器和软件将非高清图像转化为高清图像”。英特尔此次推荐的“三剑侠”就是定位在用户的游戏、高清及上网需求上。
其实不仅在DIY市场,英特尔全线产品都已经出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2003年英特尔CEO欧德宁主导的平台战略,2008年应用于上网本的“凌动”处理器,都已经不再坚持英特尔崇尚的技术至上论。英特尔的市场战略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由“推式”营销转变为“拉式”营销。
市场导向不影响技术创新
在面向市场的背后,是“性能过剩论”的甚嚣尘上。在不同场合英特尔都遭到媒体的质疑,“人们是否真的需要更快的处理器?”
在过去的若干年,英特尔在摩尔定律“滴答滴答”的钟声中,一刻不停地研究新的处理器架构和工艺制程,以便能够让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在18个月时间内翻一番,同时性能提高一倍。而英特尔与微软形成的“Wintel”联盟,硬件促进软件更新,软件促进硬件升级,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让人们的电脑迅速在两三年内成为老古董。
对于媒体的质疑,英特尔不厌其烦地解释,“现在双核很普遍了,在单核时代人们就曾宣称不需要双核,但是结果呢?”如今英特尔仍坚持着创始人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定律,树立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英特尔大中华区总裁杨叙认为冒险和创新是英特尔的精神,已经融入已不惑之年的英特尔的灵魂。
即使是在未来仅需要“傻瓜终端”的云计算时代,夏磊认为仍然存在计算的重要性。“未来在大众PC市场,大多应用软件还会在本地运行,像搜索和邮件也许适合云计算,但是像游戏就不一定适合云计算。就算云终端简单化,计算能力被聚集在云端,服务器同样需要芯片,这也是英特尔的业务范畴。”
“未来今天真的不敢想象,也许游戏画面会像照片一样逼真,也许电影演员都可以数字化,”夏磊畅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