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的一位孕妇,因担心小区里建成的基站辐射对未成形的宝宝带来伤害,将家中的窗帘换成“铁帘”,希望以此创造一个“零辐射”的环境,保护宝宝健康成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类似这种对通信基站“恐慌”的个案不占少数,居民的担心也多是基站是否会产生大量辐射。对此,有专家表示,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源无处不在,如电脑、微波炉等,一个通信基站的辐射甚至不到一台正常开启的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电磁辐射的一半。
正确认识电磁辐射
变化的电场会引起一个变化的磁场,同时,变化的磁场也会引起一个变化的电场。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会形成一个向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因此,电磁辐射是指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能量流的辐射。电磁辐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天然辐射主要是指地球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辐射、雷电等。 “对于地球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磁场,太阳光也是电磁波的一个频段。”环保专家解释说,包括电闪雷鸣、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自然过程都会产生电磁波,但是这样天然的电磁环境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
人工辐射是指随着科学发展,人类发明了许多利用电磁能工作的设施,这些设施大量向环境中发射电磁辐射或产生电场、磁场,使环境中的电磁本底水平极大的增高。 “我们日常使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电吹风、电灯等家用电器,以及广播电视发射塔、移动电话基站、微波炉、电子防盗系统等都会产生电磁波。而这些设备所产生的电磁环境保护问题和电磁辐射(电磁感应)防护问题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
基站电磁辐射比电脑小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磁波的世界,大而言之,只要有电,就会产生“电磁波”;从小的方面讲,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器带来的“电磁波”无时无刻包围着我们。而通信基站只不过是我们使用移动通信设备必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所产生的电磁波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恐怖”。
记者从省环保部门监测的超过1万5千个通信基站功率密度数据中了解到,基站电磁辐射的基本范围在0.003~8.14微瓦/平方厘米,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国家限值40微瓦/平方厘米,甚至比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的电磁辐射还小。
没准你在看报纸的时候,就有一条短信通过电磁波从你身边飞过;你在吹空调、玩电脑时,电磁波也在你周围广泛存在。因此,作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电磁辐射,对它有更深的认识。
电磁辐射具有双重性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电磁辐射也不例外。自从19世纪60年代电磁波被人类认知以来,电磁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电磁辐射存在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小觑。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大量电视塔、广播站、雷达、卫星通信、微波等伴有电磁辐射的设备越来越多,由于大部分电磁波都是有用发射,所以环境中电磁能量密度增大,频谱增密,将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当环境中电磁场强度超过一定限值时,它就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长期的影响。
据悉,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为种群效应和躯体效应。在躯体效应的热效应中,若吸收的辐射能很多,且来不及散发,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产生病理效应。除了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外,电磁辐射还会对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产生一定的干扰。所以,电磁波既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和能量流载体,又是潜在的环境污染要素,其危害效应已受到国际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
但并非所有的电磁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磁场强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对人体的作用是积极和有益的,比如理疗机就是利用电磁辐射的温热作用达到消除炎症和治疗目的,因此关键问题是要把电磁辐射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作为现代人,我们应持有科学的电磁辐射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