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中国企业似乎并不惧怕。近日,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企业似乎觅得一味良方,纷纷转战于国外市场,其中,同样位于亚洲板块的印度市场更具吸引力,似乎无形中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腾讯“轻叩”印度互联网市场大门,中兴进军印度手机市场,华为竞争印度通信市场大蛋糕以及中国“自产自销”的山寨手机也进入了印度通信领域,这些都在向世人诉说一个事实:中国IT企业正在印度市场寻找市场商机。
有人会问,是否所有中国企业都顺风顺水地获得市场占有?是否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有能力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当地IT领域的高管是否会针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答案想必是肯定的,已经发生事实或许能够证明这一点。
近日,印度情报局与印度国防局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由,点名反对印度国营电信局使用华为生产的通信设备产品;近日,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在印度的订单争夺战中惨遭淘汰,理由是所谓的“中国因素”;近日,印度电信部门强烈要求消费者停止使用中国产山寨手机,原因同样为“安全问题”。
作为亚洲邻居,华为与中兴在印度通信领域市场“吃鳖”已不是第一次了,对于印度当局的百般阻挠,似乎也已习以为常。然而面对如此“厚礼”,中国企业似乎并未退缩,忍辱负重,艰难中寻找商机,正是眼下所有中国企业应该做的。
目前,中兴通讯已与印度两大运营商合作部署无线网络,而华为则在最后关头成功拿下BSNL价值20亿美元的订单,真可谓好事多磨。
印度当局为何阻扰中国企业投资本地热土?粗看之下,或许是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作祟,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中印双方在此问题上的最根本的症结在于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无法与国际接轨,无法快速融入到当地风俗习惯中,往往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虽然这种冲突到最后都会变成一场误会,但公司的形象和声誉却早已“身败名裂”。做好自己的产品,注意规避风险,熟悉当地法律政策,与当地主管部门相互信任、达成共识、谨慎行事,才是立足之根本。
记得华为的一位高管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讲道,印度是一个很难赚钱的市场,不做很可惜,但做了则会很艰辛,不赚钱。确实,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具体了解,由于印度的通信资费非常低廉,以至于运营商与厂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从而导致通信设备厂商有订单难赚钱。看来,要在极度夸张的印度通信市场有所作为,中国企业的路将会非常之艰辛。
中国企业进入“乱象”的印度市场,在艰难中寻觅昙花一现的商机,除了需要耐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忍辱负重。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