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国内三家运营商公布手机上网计费标准
移动互联网作为国内各大运营商普遍看好的新的移动业务增长点,三家运营商无不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开发移动互联网业务,如手机影视、手机阅读等。从国外业务运营经验,以及国内市场的用户调研数据看,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确实有巨大的需求。但,计费模式和资费高低成为摆在用户享受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一道不可避开的门槛。
从国内三家运营商目前采取的计费模式看,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行情 股吧)均采取的是按照流量计费的模式,而中国电信力推按时计费模式。孰优孰劣?我们与电信行业专家进行了探讨,以下是若干分析结论:
按流量计费
支持按流量计费的业内人士认为,“流量”可以衡量用户占用网络资源的多少,按此计算费用,更符合市场原则,占用资源多者多付费,少者少付费。但我们注意到,“流量”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术语,普通用户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导致对计费标准的理解存在困难。同时用户对于使用业务所需要的具体流量并不知晓,在这个意义上“业务流量”对于用户是个黑箱。比如视频浏览类业务,用户观看同一个视频所产生的数据流量会由于视频剪辑的分辨率、编码方式、压缩码率的不同而相差甚远,这些后台的技术处理用户自然是不明了的。同时,按流量计费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用户需要为广告付费。
按时长计费
支持按时长计费的业务人士则认为,“时长”对于用户是“显而易见”的,按时长计费对用户宽带网络消费知识要求比较低,用户只需控制自己手机上网的时间就可以控制费用。但按时计费遇到的挑战是,对于用户使用的互联网业务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高网络带宽(资源)占用和低网络带宽(资源)占用的业务同等计费,对用户来讲不公平。
我们的观点—按业务计费
按流量计费和按时长计费各有优缺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户的业务体验、用户的总成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业务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对于目前三家运营商推出的计费模式,我们更推崇按业务计费模式,即计费模式与用户所使用的业务捆绑。与语音类业务相似,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实现业务个性化计费和资费打包,满足不同细分群体用户的需求。对于大流量的视频浏览类业务,可以按照视频质量、浏览时长实行组合分档计费。对于小流量的阅读、聊天等业务,可以采取流量包月计费或功能包月计费。部分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采取类似计费模式,如手机阅读(手机小说)。当然,按业务计费模式对于运营商计费系统是一个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