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继美国之后,在全球第二个掌握导弹拦截技术的国家,但总体研发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1993年朝鲜发射了“劳动-1”型导弹,日本政府便于1995年开始了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此后1998年8月“大浦洞-1”型导弹飞越日本列岛,使弹道导弹的威胁更具现实色彩。这样,随着对朝鲜担忧的加剧和技术开发的进展,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便急速发展起来。
为何日本对朝鲜发射卫星如此紧张?
拦截成功:日本没把握
其实,目前日本国内的许多人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有效性也议论纷纷,甚至很多人都表示怀疑政府是否在“作秀”。对此,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要直接命中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飞来的弹头,“恐怕比麻生再次当选都要困难。”
事实上,日本防卫省此前曾进行过两次反导试验,但2008年11月20日所进行的第二次试验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日本海上自卫队“鸟海”号“宙斯盾”驱逐舰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发射“标准-3”海基拦截导弹却在最后数秒钟内失去“联系”,未能击落目标。
因此,就有日本媒体指出,日本政府希望能在朝鲜发射导弹问题上显示强硬立场而已,但却“有点反应过度”。而日本国防问题专家前田哲夫的观点则更加“悲观”,他十分尖锐地指出:“如果火箭按既定路线飞向日本,那么‘宙斯盾’驱逐舰和‘爱国者-3’型拦截导弹将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作用。但如果发射的是‘大浦洞-2’型导弹且经过日本,它会在发射过程中落下大量残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侦测到其飞行路线,击落就更加困难了。”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吴莼思研究员对记者指出,无论导弹的射程如何,在其超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进行拦截都是极度困难的,连反导系统的“先锋”—美国,在拦截试验中也屡遭失败。
不过,吴莼思研究员也认为:“目前,日本反导系统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海基方面,陆基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这也将严重影响日本此次反击的成功率。”
对此,复旦大学的沈丁立教授对记者指出:“反导系统的实用性尚未确立,成功率一直就不是太高—它们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系统。”因此,在他看来,这次日本要用导弹打朝鲜卫星“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拦截卫星 考验日本 瞬间反应
据悉,日本的反导系统由高空(大气层外)及低空(大气层内)两道防线组成,来袭导弹被预警系统发现后,目标数据便被传送到综合指挥系统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和反击指令先发送到外层反导平台,如果来袭目标突破90公里的外层防线,控制中心将指挥负责15公里以下的空域内层防御网进行最后拦截。
军事专家透露,根据日本反导系统架构,拦截朝鲜“导弹”具体可分两个步骤进行。
首先,美国导弹巡洋舰“伊利湖号”将追踪朝鲜“导弹”的飞行轨迹,并把相关信息传给一个指挥中心。然后,停靠在长崎县佐世保港的两艘海上自卫队所属“宙斯盾”,将利用舰上搭载的“标准-3”型导弹在大气圈外部实施第一次拦截。
其次,如果拦截失败,美国的早期预警卫星(DSP)便会对发射阶段的弹道导弹进行情报分析,然后将信息传递给日本“宙斯盾”驱逐舰和“爱国者-3”导弹,启动第二次拦截程序。
然而,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军事问题专家保尔·麦克莱兰却认为:“虽说日本可以分两个阶段来拦截,看似很保险,实际上日本的反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对此,麦克莱兰对记者分析道,朝鲜一旦发射之后,给日本反应的时间只有约10分钟,而且这其中还包括美国卫星计算火箭发射轨道所需要的3分钟,因此给日本“操作”的时间十分紧迫。
据专家估计,朝鲜的第一级助推火箭预计将落于日本海,第二级将落入太平洋,但一旦发射失败或出现故障,火箭的某一级或部分残片就有可能落入日本,这就需要日本在瞬间必须作出击毁的决定,然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对此,吴莼思研究员指出:“日本的反导系统是相当复杂的,而反应的时间又是如此短暂,所以日本拦截的成功率将大打折扣,尤其是海基方面的成功率则更低。”不过,她同时也认为,如果成功则对日美等国的反导系统的开发“意义非常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