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关于“谁在阻碍三网融合”的提问,引起了业界对三网融合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是谁在阻碍三网融合?今年三网融合能否实现突破式发展,除了郑新立表示不乐观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都表示,除非能够实现体制改革,否则三网融合今年将难以突破,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著名新经济评论家姜奇平甚至告诉记者,对于今年三网融合规模发展其不仅悲观,而且由于当前广电极力推广自己的模式,这对三网融合来说也是一个负面。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三网融合不会有实质进展
“三网融合不是个新话题,在国家规划中已经提了十多年,‘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规划(计划)中都有提出。但如今,三网融合仍然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
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网融合谈了很多年,除非今年能够打破体制限制,否则对于三网融合“没什么好谈”。电信专家汪卫国则同样向记者表示,对于三网融合发展无从谈起。
相比两位业界专家的“无话可说”,姜奇平则显得“有话可说”,但是,他的言语中除了悲观还是悲观,“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实现突破,其对丰富百姓生活、为百姓创造财富有极大的推动,但就是这么个‘好东西’总是卡在一个关键点——体制,我国应该尽快在体制上实现突破,否则不仅是今年,明年也可能难以发展。”
“三网融合前景可期,但不能规划发展”
事实上,作为被普遍认为是推进信息化融合的“先行者”,是国家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路径的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工作中曾多次被提及,就在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而在此前的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
然而,为何得到政府重视和规划却也迟迟发展不起来?姜奇平告诉记者,“在体制限制下三网融合很难规划,即使规划出台也只是‘纸上谈兵’,而且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像山西模式、宁夏模式等值得推广,但问题的关键是各省的体制是不一样,有些省份管制松就发展得好。所以说到底还是体制,体制上去了后面的规划、建设都好办。”
据权威机构预测,一旦实现三网融合,其所承载的媒体娱乐业务收入,可达1200亿元左右。仅此一项业务,将促进我国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的今天,加强三网融合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竞争式发展不适合三网融合,突破政策瓶颈是关键”
那么,在当前种种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发展三网融合?姜奇平告诉记者,发展三网融合有两个方法,一是突破体制瓶颈,二是让其“自然”发展,然而,这种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广电做广电的,电信做电信的,不仅进程慢,而且将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浪费国家资源。”数据显示,一个中级以上的城市,每年花在三网改造方面的费用达上千万元。而这些改造费用完全可以通过三网融合得以节省。据估算,目前我国近90%的光纤光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如果实行三网融合,就可充分激活这些闲置资源。仅此一项,即可减少重复建设近千亿元,再加上其它费用,总共将减少重复建设费用近2000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三网不能融合也给居民收入增加了负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陆刃波副主任表示,三网不融合,一方面居民装修管线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三网”中各自收费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而一旦实现融合,用一根线代替三根线可以带来信息传播基础设施的大量节约,这个数值可能达到数千亿元。
“因此,如何实现利益共享,避免内耗,是当前我国三网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姜奇平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突破体制瓶颈才能真正健康地促进三网融合发展。
总之,在三网融合大趋势的不断冲击下,原有纵向分割、部门间相对封闭规制的传统体制,以及在此体制上建立起来的政策体系,日益显露出不适应性。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明确统一的监管政策,成为世界各国推动融合的一个必然选择。只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和法律体系才能够有效应对技术、业务、产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应对不断出现的监管新问题和新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