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通信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往来必要的沟通工具,被广泛看好的农村通信市场也成为各大运营商的重要发力点。尤其是近两年,借着“手机下乡”的东风,各大运营在农村市场的举措和行动不断翻新,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但据相关数据显示,“手机下乡”的销售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市场经过两年的发展,其中有消费能力的用户大都已经成为存量用户,新的发展群体主要是以返乡农民工为主,而他们因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对时尚和品牌有一定认识,低价对其并不是有效的价值诉求点;
第二,农村用户由于收入有限,例如广东省,2007年农村用户收入仅为城市用户收的30%,严重制约了手机消费支出。而价格低廉、外形美观、功能齐全的山寨机对农村用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农村用户由于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初中文化为主,因此其更喜欢清晰、明了的宣传方式,而目前运营商的营销宣传过于复杂,不能一步到位切中农村用户敏感点,特别是“互联网手机”,对农村用户来说是种奢侈的消费,而且由于资费结构不够清晰,用户使用的顾虑也较多;
第四,农村用户通信消费支出受纯收入影响很大。据笔者对广东省农村市场的研究表明,广东省农村用户纯收入与通信消费支出的相关系数高达0.9985,也就是强相关。如果不能首先解决农村用户的收入问题,谈何刺激农村用户的通信消费支出。
除此之外,各运营商在发展农村市场过程中还存在其它制约发展的因素。
第一,目前虽然各大运营商对发展和开拓农村市场均摆出积极态势,并在资金、人力等各个方面大力配合,但目前运营商对农村市场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大多仍停留在主观认识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过持续性的、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农村用户的实际特点和需求特征,导致目前有些针对农村用户的举措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目前针对农村市场的业务仍然不能很好契合农村用户的需求。很多针对农村市场的业务仍以普适性为主,真正针对当地特征和农民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尤其是有效果的产品少之又少;
第三,针对农村市场的渠道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各大运营商在城镇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包括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的渠道体系,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等因素,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农村地域和消费特征的渠道体系,严重影响了运营商针对农村用户的宣传和服务效果;
第四,农村信息化产品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由于农村用户特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农村用户对业务的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业务。而这种业务必须要与农业、农村相关的部门,通过双赢的合作来实现。但目前由于缺乏双赢的合作模式,导致针对农村的信息化产品使用效果不理想,用户忠诚度低,发展缓慢。
2月1号,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意见》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农村地区在振兴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就手机消费而言,如何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运营商也需要加强针对农村市场的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信息化产品,建立符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村渠道体系,定制功能齐全、外观新颖、使用简要的手机终端、构建双赢的合作模式来寻求一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当然,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还是要寄希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用户的通信消费。(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潘天梅 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