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日前首次表态肯定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做法,为此前一度火热的消费券作用之争定调。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明确表示:“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特殊的办法,我认为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我们一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发放了一些消费券,据我了解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
一时间,消费券成了目前最热门的词语,但关于消费券能否助力中国内需新政的讨论,并未因此而停止。
不过,发放消费券这件事本身其实没那么复杂。正如姜增伟所说,它是特别条件下的“尝试”或“临时办法”。只有作为多管齐下刺激内需中的配套措施,例如与中央4万亿元人民币巨额投资、家电汽车下乡、减税、兴建保障性住房等计划配合实施,百姓各自手中的几百元消费券才能真正发挥拉动经济的作用。
从这方面说,如果“消费券发放”上升为国家计划有其正当的理由。其实,中国内需新政的作用,更在于它的象征意义——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传递一种消费信心的力量。“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信心、资本、信用和消费需求的危机’,中国各地政府正在展开的消费券发放计划,其实只有落实到提振信心,才变得有意义。”一位经济学家说。
很显然,寄望一张小小的消费券拉动中国经济,或助力中国摆脱低迷市场环境是不现实的,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消费券确实推动了经济发展,将有助提振内需、应对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对中国社会把握危机下的机遇、理性转型不无裨益。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实践已充分表明,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杭州为例,据统计,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而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
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发放消费券才更为科学?前些时候,在深圳调查市民对发放消费券的态度时,所有人都表示欢迎。但在一部分人表示愿意使用消费券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欲将消费券兑换成现金存起来,以备将来之需。
如果同样的调查放在全国不同的地区,恐怕会有更多的答案。这暴露出一个问题,消费券究竟应如何发放才能让大家满意。
对此,有专家表示,要想充分发挥消费券的作用,各地政府特别是财政实力较雄厚的地方政府,在发放消费券的同时,还可以尝试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发放诸如“教育券”、“培训券”、“医疗券”等多种方式的消费券。
实际分析,发现并不无道理:
其一,可以让老百姓能够较为容易地消费自己想要消费的东西,从而通过消费券的积极性推动整体消费的积极性。
其二,针对某个行业发放消费券,可以有效地拉动该行业发展,从而更好反哺社会。
例如,可以专门针对通信行业发放通信券,虽然通信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是很大,但要使得通信业能够更好地拉动经济发展,发放消费券促进通信消费是有必要的,因为现在是我国3G发展的初期,运营商网络建设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及时发放消费券将增加其资金,从而能够保证3G投资尽快到位,更好地发挥拉动内需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