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02-12 |
信息来源:通信信息报 |
3G元年,一则关于小灵通三年内退市的消息,引发众多网友热烈探讨。从该事件得出的启示:任何产业的发展与竞争都不能忽视用户的权益,更不能忽视用户的力量。目前,用户、媒体、业界人士、技术专家纷纷发表意见,这必定会为以人为本,促进通信科学发展和市场有序竞争的决策思路,带来新的考量角度
新年伊始,3G的春风给通信信息业带来一股融融暖意,然而令人意外的“小灵通退网”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浪科技:“2月3日上午消息,中国移动人士透露,政府主管部门已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这意味着,政策要求小灵通要在3年内彻底退网”,于是电视、报纸、网络纷纷报道,传达着用户的声音。新浪网调显示,2月4日17:30,有82300人参加投票,71.8%表示愿意继续使用小灵通,到了2月10日16:00,投票者增至168772人,表明愿意继续使用小灵通的比例提高到75.7%,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小灵通退网”。如果以此比例与工信部最新统计的小灵通用户6893.1万为基数推算,则可能有5200万左右的用户因政策原因要了断他们的小灵通消费意愿。这也许是主管部门和运营商都不愿意看到的令人痛心的市场现象。此时,我们想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小灵通的这场风波是不是给人们这样一个启示:任何产业的发展与竞争都不能忽视用户的权益。
一、政策出台和运营竞争都要把用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诚然,主管部门关于频段分配的政策是为了合理调配资源,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带动通信市场新的消费。但是,在研究、出台政策时,是不是考虑产业的技术政策多了些,关注可能涉及的用户权益少了些。尽管在相关文件中也提到“现阶段小灵通服务不受影响”,但频段的政策要求很具体,而如何保证小灵通用户权益的具体安排却没有。而对于目前还在努力为小灵通用户提供服务的运营商来说,尽管都表示“将为在网的小灵通用户继续做好服务,切实维护广大用户利益”、“一定会找到合理的办法”,但他们目前还来不及有一个保证用户权益的转网和退出通道的具体办法,显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要求眼见为实的用户却是先看到退网的政策鞭子已经快抽在身上了。因此,近七、八年来没少折腾的电信通信,在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中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小灵通频段早有传闻,但这场风波却掀起在3G牌照刚刚发放不久,三家运营商正在为3G抹兵厉马的竞争前夜,确实耐人寻味。2月4日新浪科技一则《小灵通退网博弈幕后》消息称“‘小灵通退市’政策的决策时间此时作出,这是外界颇为惊讶的,几乎没有人想到该政策此时公布。”也有媒体称“2月3日,工信部的一个文件曝光后,不仅引起了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关注,也引发了业内外对政策出台背景的困惑。”其中不乏竞争博弈的浓烈味道。市场需要竞争,有了竞争,博弈也就在所难免,但竞争不能以损害用户权益为代价,竞争博弈也一定要把用户权益放在第一位。经过重组、发放3G牌照之后,正蓄势待发的通信市场却出现没有把用户利益放在第一位所引发的震荡,说明用户在市场中的力量,如果这种无视用户力量,只把竞争博弈取向放在用户市场的争夺上,其结果也许将影响3G的顺利发展和运营商的经营业绩,也将损害产业声誉,削弱正在营造的电信体制深化改革所必须的和谐产业生态,背离去年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
二、是技术淘汰用户还是用户淘汰技术?
技术的不断演进升级伴随着通信发展的全过程,没有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不会有通信市场不断发展,但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力量是市场,用户是决定技术进步应用到市场的根本力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是老百姓主要通信工具的电报,由于固定电话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使长途音频通信进入千家万户,而传真机快速普及,使文字内容得以轻松实现长途传输,老百姓喜欢上更方便低廉的替代通信工具——电话,于是,本世纪初电报逐渐淡出百姓生活。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模拟移动电话,到了1995年前后被数字移动电话所代替,而风靡一时的BB机也由于移动电话的迅猛发展而逐渐退出市场。这些电信业务的消失更新是经历一个数量变化的过程,是新技术带来市场新需求逐步替代旧需求的过程,是用户需求市场萎缩到一定程度决定了被替代的旧技术退出市场,从根本上说是用户淘汰了技术。
已有百年历史的固定电话比移动电话要“古老”得多,但它至今还有旺盛的市场生命力,亿万家庭需要它,机关单位、工厂公司、商店小摊离不开它,尽管随着移动电话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但是它在我国城乡仍然有3.4亿用户,说明它有很强大的需求市场基础。反过来,很先进的技术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市场呢?据有关资料,曾一时被誉为科技创举、通讯先锋的“铱星”电话系统1998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然而还没风光上一年,1999年8月,铱星公司便在纽约南区根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提出了破产重组的申请,并于2000年3月终止所有业务。历经11年努力、耗资50亿美元开发成功的由66颗卫星组成的通讯网几乎成了一堆昂贵的太空玩具。铱星在无可奈何之中结束自己的悲情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如何适应无情的市场规律,一个高科技的贵族产品与大众需求市场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了曲高和寡的结局,是市场、是用户淘汰了高技术。
三、以人为本,繁荣多层次通信消费市场
本世纪初,小灵通在众说纷纭、备受争议中,冒着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跌跌撞撞,最终得以在通信市场上亮相。那时,是市场说话了,小灵通才有了市场的生存空间,并发展到将近一亿的用户。这充分说明,通信需求是多层次的,是多元并存的,也像公共交通,有开小车的,有乘公共汽车的,有骑摩托车的,有踏自行车的。即使是一个多元市场消失,但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多元市场又必然出现,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不排弃技术的多元并存。同时,各个层次的技术都有他们应用与需求实现的理由。小灵通之所以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它的优势,虽说通信费用与移动电话已不相上下,但它省电、辐射低、音质好,可以与固定电话同号,有不少商铺的经营者用了小灵通的“超级无绳”感到既实惠、又方便。特别应该说到的是,相当数量的小灵通用户是收入不高的人群,是当前民生特别要关注的一个消费群体。也许正因为有了小灵通,才使他们在改革开放带来通信大发展中可以享受到适应他们消费水平的“移动通信”。
当然,小灵通作为一种过渡的通信技术,它最终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消费的绝对萎缩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今天的中国通信市场中,还有着7000万之众的小灵通消费群体是绝对不能轻言“退网”的。
任何产业的发展竞争都不能忽视用户的权益,更不能忽视用户的力量。只有切切实实地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许在3G元年出现的这一场小灵通风波,将成为像许多关乎民生的政策出台之前的民意调查一样,转化为科学解决频段问题的契机;在这场风波中,用户、媒体、业界人士、技术专家纷纷发表意见,也许将成为小灵通市场和技术演变的一次民主讨论;有关部门和运营商也许从这场风波中不仅得到了以人为本的市场启示,还会得到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小灵通技术和市场问题,促进通信科学发展和市场有序竞争的决策思路。(王纯)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