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会对我们的业务造成一些影响,但相比于其它行业,我们的绝缘性相对要好些。”今年10月,SprintNextel的首席执行官DanHesse在巴尔的摩召开的4G无线宽带网络大会上如是说。如今,这句话余音未落,情况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在各个领域一浪高过一浪的裁员大潮的冲击下,科技行业再也不能独善其身,终于迎来了不亚于当年网络泡沫破灭时的裁员风暴。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美国,进入12月份以来,科技业的裁员人数更是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峰值,仅在第一周,雇主们就宣布了至少33000人的裁员计划。
劳动用工专家表示,首席执行长们在削减成本方面行动很快,包括裁员,他们常常在业务开始出现困难之前就着手了。于是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判断,在来势汹汹的裁员风暴背后,隐藏的是科技行业正逐渐被卷入金融危机这个暴风眼的无情事实。
那么是不是除了裁员,科技行业再也无路可逃,只能坐视世纪之交的悲剧重演?各企业又有几多无奈之举或是积极举措?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在拷问着陷入水深火热的科技行业。
裁员大潮
拉响衰退警报
还是以美国为例,12月4日,美国的科技行业迎来了堪称灾难的一天。就在这一天,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中有超过18800人因裁员失业,其中有Real Networks的130人、IBM日本的2500人、维亚康姆的850人、NBC的500人和Careerbuilder的300人,电信巨头AT&T削减12000个岗位的消息更是将这天的裁员行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事实上,以上这些还只是美国科技行业裁员总量的冰山一角。据科技博客Techcrunch统计,从8月27日到12月12日的百天之内,美国科技业裁员人数已突破10万,达到109629人,涉及大大小小约300家科技和媒体公司。
知名投资刊物霸荣周刊最新一期提出警告,此次经济危机给美国科技业带来的裁员压力将比2002年网络泡沫破灭时更为严重。网络泡沫破灭时,加州硅谷裁员达20万人,超过硅谷岗位总数的20%,当年硅谷的失业率一度攀高到8.4%。如今经济急转直下,加州10月份的失业率已升至8.2%,而拥有苹果计算机、惠普、Google、雅虎等重量级科技企业的硅谷所在地圣塔克拉拉郡的失业率已达6.9%,高出全国6.5%的平均水平。
以上的数据足以令人震撼,但当我们高喊“裁员时代来了”时,更应该看到裁员风暴背后值得思考之处。
从裁员的目的来看,裁员只是手段,企业最终还是要通过裁员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因此每项裁员计划都肩负着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期许。据瑞士银行的分析师预计,AT&T最新一轮的裁员将帮助该公司年节约费用7.20亿美元;索尼公司在旗下处境困难的电子产品业务部门裁员8000人并关闭10%的工厂,以期借此每年节约逾10亿美元的成本;英国电信宣布在2008财年结束时将裁员10000人,也是要作为持续削减成本的一项措施,以平衡公司全球服务部门业绩不佳所造成的7830万美元亏损……
从裁员时机而言,裁员数字的背后向我们传达了更加重要的消息:一些企业因预计将有长期衰退而提前采取了预防性的裁员措施。经济衰退还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影响科技行业。
成本控制
殊途可以同归
当然裁员并不是帮助科技企业度过危机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自从科技企业意识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时,各家企业就纷纷进行成本控制。减少投资、集中力量开发优势项目、削减福利……除了种种套路外,还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
减少投资是控制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索尼把公司中期管理计划中原定2009财年对电子产品业务的投资额削减30%。经济危机背景下,索尼公司不仅决定推迟在斯洛伐克增产液晶电视机的投资计划,还将停止旗下一些工厂的生产活动,该公司表示制造场所将在现在57个的基础上削减约10%。
企业紧缩之风也刮到了当年出手最阔绰的Google。几年前,Google对员工的慷慨着实羡煞旁人:免费的一日三餐、免费的医生、滑雪旅行、洗衣设施以及补贴私人健身教练费用……Google甚至允许技术人员将20%的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如今,这种种风光难以再现,Google也开始勒紧裤腰带,削减员工福利了。最近,Google在纽约的部门减少了免费餐厅服务时间,暂停了传统的下午茶点服务。
此外,为应对过去一年的收入增长放缓。Google开始“瘦身”。Google首席执行长施密特表示,公司将削减那些不太受欢迎、缺乏吸引力的项目。他说,Google不会再为一个实验项目给一名工程师配备20个工作人员了。公司希望优化配置资源,更专注于核心的搜索、广告和软件应用业务,将更多的技术和销售资源转向这些领域,撤销前景不乐观的项目。
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开始为人员成本而头疼。如今却有公司找到了除裁员之外的另一种方法解决人员成本问题。英国电信采取了办公移动化的方式降低人员成本。英国电信约有11万员工,其中70%的人员都采用了以在家办公为主的远程办公方式,另有13700人采取完全在家办公的方式。这部分员工的生产力要比坐班的员工高出20%。英国电信也因此获得了颇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视频会议使得公司减少了约150万次的差旅活动,年均节省的旅行成本达3900万欧元。
无独有偶,NTT东日本公司也将于2009年4月开始面向全体员工(约5万名)推出“在家上班”工作制。无论是营销人员还是系统、设备维护保养人员,所有工种工作均可在家完成。作为一家传统的运营商,NTT的员工队伍也稍显庞大。在经济环境不甚景气的情况下,NTT的这一做法有望从根本上降低人员成本。
别样应对
积极另辟蹊径
面对经济衰退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采取“捂紧钱包好过冬”的态度应对,近期频频传出的并购消息表明很多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希望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把握机会,趁机收购良性资产壮大自己的实力。此外,经济危机迫使电信企业打起了网络共建共享的主意,多年的坚冰竟有望就此打破,这也不能不算一个意外的惊喜。
近期在美国市场上就频频出现收购良性资产的例子。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上个月先后批准了Verizon无线收购Alltel公司和Sprint Nextel收购Clearwire两项有可能改变美国移动市场格局的重要交易。前一项交易将使Verizon无线取代AT&T,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移动运营商,而Sprint Nextel收购Clearwire的交易完成后,Sprint将在全美范围内铺开WiMAX网络。这项交易对Sprint能否在美国移动市场生存下去至关重要。
如果说减少网络投资是消极的防御,那么推动网络共享就是积极的进攻。如果能在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部署的竞赛时期有效地节约网络部署和管理成本,电信企业就能保存实力,安全度过经济困难时期。因此网络共享成为当前通信业网络运营的新模式,行业间的协作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英国电信批发市场总经理Brian Fitzpatrick说:“移动公司与英国电信合作,意味着不用再承受显著的基础设施扩张投资压力,而能够获得收入增长,这对所有的移动运营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资源共享使运营商在形成规模的同时得以更好地管理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并将精力专注于时下更为重要的用户服务和开发创新产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