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回顾
20世纪80年代: 计算机硬件热,以单位是否拥有电脑和拥有电脑的多少代表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全国上下掀起了购买计算机的热潮;此阶段对提高我国的计算机装备发挥了积极作用。
90年代初期:软件系统热,在购买了计算机硬件后,社会开始思考让计算机用起来,于是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提高办公效率为核心的软件系统改造热潮;这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档案资料的数据化。
90年代后期:信息高速公路、专用 网络发展为特征,我国政府从抓“三金工程”,既,金桥工程(国家经济信息网,覆盖全国的八横八纵 光缆网络),金关工程(国家外贸信息管理系统,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入手,正式拉开了我国信息高速公司建设的序幕。此阶段信息的应用成为瓶颈。( 电信部门:语音电话发展热,对信息化冷淡)
2000年以后开始第四阶段:信息应用网络化--在公共 电信网上的信息应用为主的热潮。
移动公司:一个巨大的商务平台
成功的应用尝试:财富离我们并不遥远
娱乐
移动娱乐 增值业务的奇迹发展,宣示了手机应用即将迈入一个和当年PC的爆发式增长相类似的市场爆发期。
信息
数据库
交易
移动信息应用的多方面尝试,展示了移动信息化的广阔前景。在政府、企业等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特别体现在我国某省举办的“72行之移动应用大赛”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以 短信、 GPRS为主要传输平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案例。
二、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哪些问题需要关注?
如同任何革命一样,信息化的内在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一是借助信息化的新技术( 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传输 网络)使传统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质量大改善;二是引起生活方式的颠覆性革命,沟通更加方便,联系更加自由,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关系超前突破发生本质变化。
有针对性的应用需求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同其它任何技术一样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应用,再好的技术也会退出市场,成为历史!
在革命刚刚开始,新的思想还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识,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过于激进,则多半成为牺牲品。
新的观念必须植根于旧思想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传统的农业化、工业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也成为无本之木。新旧 融合,互相提携,共同成长,是革命最终成功的关键。
联盟,只有联盟,普及的科技与新的科技彼此才能找到一个协调、互为所用的解决方案。
联盟需要有信用基础,而这是现在所缺乏的。
问题之二:社会资源不协调是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信息化,新旧经济观念之间的不协调。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无限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关键。新旧观念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利益关系不协调,既得利益者安守自己的社会资源,对新经济的冲击缺乏信心,只怕失去自我,而不主动改造自己去适应新环境。
用传统经济思维来看待信息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信息化的推进带来一系列障碍:
信息孤岛(部门间、地区间、行业间等),各部门之间不互联互通,成为我国信息化的严重障碍。
地方封锁、地方保护主义,地区之间的不协调。各地方各自为政,各搞各的,大量重复建设,大量资源浪费。
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各行业,甚至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间,建立信息数据库的标准不一样,使用的信息系统不一样,指标的数量不一样,而这些信息又十分宠大,根本就没有办法协调共享。
个人的基本素质与新经济时代要协调。简单的道理就是人不行,再好的东西也不灵
新文肓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文盲被颠覆。新文盲的概念将是以对 计算机的使用为基准的。
问题之四:社会经济环境与新经济不协调
主要是因为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清,该管的没有管好:
国家政策和法律不协调; 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安全问题,国家没有立法保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
没有公共的信息数据库;大量的信息资料都需要以公共的方式存在、维护和使用。
知识产权的保护依然很严峻;知识产权不受保护,对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市场竞争行为不规范;非市场的恶性竞争大有存在,严重扰乱市场。
用行政手段强行代替市场杠杆;消费者不满意,企业也不满意。
总结:政府应从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公正的权威性等方面重新定位自己。
问题之五:企业孤军奋战
企业不主动打通产业价值链
想吃独食
缺乏商业信用基础
总结:
产业价值链是围绕一个行业,一个产品,社会分工各行业拧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传递价值体系。其原则一是保证1+1>2的效果;二是分工的专业性,三是利益的均衡,四是体系内标准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总成本领先,保证利益最大化。
未来的竞争是一个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长虹历史上企图垄断彩管和持续大幅降价行为冲击整个彩电产业和自身的教训,必须考虑整个产业利益的均衡
在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中,非常关键的是如何实现对最终消费者的影响。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
大处着眼:认清信息移动化的大方向,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推进信息化。
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以我国河南省为例,河南省移动公司推出的 短信打假、校讯通、工业 手机等都是使用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改变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积极参与。
抓住重点:选择具有领导作用的龙头产业进行重点突破,以带动全区域信息化的腾飞。仍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自古都是我东西南北的中心,是传统农业大省和物流中心,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现在结合信息化,应该有很多机会。我们认为农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应该是河南省的重点。
循序渐进:互助包容,互相提携,平稳发展。传统产业和应用一定要与新技术互相提携。新技术是在旧有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信息化,新的技术是基础,基于传统产业的应用是动力,没有应用再好的技术也会夭折。重要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突破重点行业,建立信息化的样板工程,摸索可复制的模板(而不是政绩工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定符合河南省特点的商业模式。
建议之二:政府角色定位要准
市场准入:按市场规律办事,让有能力、有实力、有兴趣的企业都进来经营,这样信息化才能搞好。
公共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标准化:各个部门的标准和所用的系统不一样,现在要统一起来,必须靠政府领导,靠政府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用市场手段。
公共资源的分配:土地是国家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的,号码、频率就是公共资源都是国家的,需要用市场的方法进行配合分配。
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政府具有权威的公正性。只有它才能担负起公正的裁判,才能用法的手段规范市场竞争。
解决安全问题:信息化初期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国家必须用法律的手段对责任的归属和利益的保护预以明确。
计算机知识全民普及:需要政府将纳税人交的钱来予以推动
建立社会资源的协调对话机制:必须由政府出面,加以协调,但决不是拉郎配。
抓好大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好市场化退出机制
建议之三:企业需要主动进入产业价值链
企业内部首先要 信息化,首先要搞好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然后才能带动客户、供应商、经销商搞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内容包括:
产品设计的信息化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
管理的信息化
决策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主动进入产业价值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强强联合。
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
寻找好的合作伙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实现专业化功能协调、利益均衡的整体
选择一个好的商务平台,在信息移动化的未来,产业链上下左右各方都要依托于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
寻找好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对最终消费者的影响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关键,新经济提供了这种可能,关键使用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日益清楚成为未来企业的主体模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模式不仅获得了全球竞争优势,而且其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更加趋向于依赖信息资源的运作方式。值得指出的是,电子商务优于传统商务活动之处,在于打破了时空界限,快速、准确地解决了商务活动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处理、传输和交换问题,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
用垂直化的方式推动电子商务(娱乐、生活、公共信息——CRM、电子商务——B2B、B2C、C2C)。选择重点行业,依据本行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传统产业价值链,这样风险很小。
打造第三方物流产业。河南省是一个传统物流中心和交通中心,现在需要建立信息中心对传统物流中心和交通中心进行革命性升级。重要的是与国际性的物流公司建立联盟,例如Fedex、 UPS、捷运等。这些公司有全球的物流 骨干网,可以快速地将一个物品从纽约送到郑州,却不能送到骡河市,需要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对河南省是商机,与这些公司合作,在当地形成物流龙头。
打造虚拟物流产业。虚拟物流改变了服务的速度、质量和满意度。
反向拍卖容易成功:以买东西的一方为主导容易成功。
手机小额支付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业务。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