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上对未来 互联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大热点。然而在中国谈到这个事情却会让国人感到尴尬(姑且不用其它激烈的字眼)。前两天在北京一次有关部门安排的中欧双边交流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就令人感到失望、无奈和忧心。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13日下午,由科技部等单位主办的“软件外包与IT产业国际合作大会”,第二分会场“ 欧盟第七框项目第四次 招标&未来互联网”的会议,地点是北京丽亭华苑酒店三层金辉厅。在会议演讲名单中,第一演讲者是欧洲委员会信息社会媒体总司司长顾问Detlef Eckert先生,题目是: “欧盟未来互联网–规划与挑战”。最后是北京邮电大学马严教授演讲:“CNGI-CERNET2活动进展更新与国际协作”。看到这样的安排,就让人觉得不妥。这两个演讲题目有代差的区别。欧盟的“未来互联网”是属于第三代互联网技术。而马严报告中CNGI-CENNET2”是基于 IPV6的第二代互联网。这两个各自最新研究报告并列比较的结果是,欧洲的研究领先中国整整一代。这将会是会令中国感到十分尴尬的局面。
果然,在Eckert先生演讲中,尖锐地指出第一代互联网框架老旧,已经使用到极限。第二代互联网IPV6尽管增加了地址空间,但没有作框架性改,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与旧 网络有兼容问题,过去十年来在世界上未能得到大规模采用。因此,欧洲从2007年开始每投入巨资展开新一代互联网研究,要建立一个全新框架的新一代网络。他说,欧洲的未来互联网研究中目前还没有中国机构参加,他邀请中国专家积极参加这个项目。随后,马严教授的报告全面介绍了IPV6是如何在政府的推动下在中国的工程建设情况。暂时不去评论其演讲内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仅仅就时机来看,在当时的情况下谈IPV6这个话题就是不合时宜的。
首先,欧盟官员已经严辞批判了IPV6,中国的学者却还将其当作宝贝,如数家珍,沾沾自喜。其次,欧盟已经指出IPV6在西方发展缓慢,重视“未来互联网”研究的态度已经表明,IPV6已经被事实上放弃,是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的过时技术。然而中国却还要大规模部署IPV6。这种对比令人尴尬。再次,一方面,欧盟重视“未来互联网”并用重金吸引中国研究人员,而另一方面,中国却把宝贵资金用于过时技术IPV6的部署,无暇顾及革命性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经费的短缺将迫使有创新思想和技术的科研人员到西方去寻求资金支持。其结果是中国将丧失在这个新领域内的 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这些对照将会给参加会议的外国专家们留下中国科研落后,科研决策者缺少判断力、缺少远见、缺少魄力等印象。
这些问题是严重的。当然,这只是一次会议,影响还不会太大。但我门应该重视这些问题,不能在其他类似会议中重复出现这些现象。更重要的是,国家科研决策部门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这个事件迫使我们考虑如下问题:
为什么IPV6在西方失去青睐,没有得到大规模部署?
为什么西方不用,中国还要用IPV6?
IPV6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又会产生什么坏处?
中国大规模部署IPV6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为什么西方要展开“未来互联网”的研究?
中国有没有可以类似或者相等于西方“未来互联网”的研究规划或项目?
如果有,为什么在这样的会议上不进行介绍?
如果没有,是否政府准备开展?什么时候开展?
如果中国只重视IPV6,却不重视未来互联网的研究,后果将是什么?
会议已经结束了,亡羊补牢还不晚。希望国家尽快采取行动,展开新一代未来互联网标准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