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蓦然回首,在 电信制造领域,有两个人的名字注定被写进历史:一个是 侯为贵,另一个,则是 任正非。
任正非的 华为从当初做小 交换机贸易起家,发展到现在一年近千亿的销售规模;而侯为贵的 中兴,也由一家小厂发展为让国际电信巨头生畏的大企业。可以说,看 中国电信设备商的发展,主角就是中兴和华为。
上世纪80年代,电信业的两颗明星在深圳冉冉升起,一颗是深圳南山区的中兴,一颗则是位于深圳观澜镇的华为。同在深圳,任正非和侯为贵的成功之路却有些不同。
80年代初,部队转业后,闯荡深圳的任正非曾非常失落,电信界流传说,任正非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比起任正非,侯为贵的经历显得很“平坦”:毕业后教了两年书,后来进入691厂,从技术工人到车间主任,他始终是厂里技术水平最高的专家,1985年,侯南下深圳,借款创办国有企业中兴 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位华为老员工说,创业期的“中华”,曾面临着复杂的局面。
当时,由于我国在电信制造领域对外资高度开放,这使得中国电信制造市场成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世界电信产业的巨头,如贝尔、 西门子、 NEC、ATQT、 北电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20世纪80代,全国上下的 电话网用的设备都来自国外。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国内电信制造企业相继兴起, 大唐、华为、中兴、巨龙等就是代表。“中华”等国内厂商创立后,中国电信制造行业的企业凭借在万门交换机上的群体突破,将国外厂商一一击败。
短暂的成功并不能换来中国电信制造商长久的安逸,“中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安享原有市场,还是冒险投资新的领域?
“中华”选择了后者。在交换机市场还很好的时候,“中华”就开始投入精力研制接入设备,先后获得了成功,并培育、启动了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北京的大唐、巨龙两家国企,特别是巨龙,根本不看好接入设备,当巨龙、大唐两家认识到接入设备重要性的时候,市场已经被别人瓜分完了。
在后来的几大新兴市场,如移动、 光通信、数据领域,“中华”也及时介入,并迅速成长壮大。
内 斗
一山不容二虎。
中兴、华为的摩擦随着各自的强大而日渐频繁,他们从同生于深圳的兄弟变成了竞争对手。
从外表上看,接触过任正非和侯为贵的人都说,他们都是那种慈眉善目的老人,不过,两人的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好斗”,而深谙中庸之道的侯为贵则被中兴人称为“料事如神的老头子”。任正非遭遇侯为贵,更像是经典武侠片中东瀛武士与太极高手的对决。
“中华”的较劲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兴在交换机方面处于领跑位置,但1995年,华为凭借万门机的率先研制成功,一举赶超中兴。从1996年开始,两家公司先后实施多元化战略,交换与接入依然是竞争的焦点,而数据、光通信成为双方新的竞争重点。
1998年,“中华”矛盾终于爆发:华为状告中兴将“中兴电源”与“华为电源”进行引人误解的对比,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场官司在当年曾经轰动一时,有人评论:中华之间的恩怨绝不是几起诉讼就能了事,价格竞争是中兴与华为矛盾的根源所在。
实际上,中兴和华为的价格战由来已久,这与电信行业的发展历史有关。面对“七国八制”的市场垄断局面,中兴、华为等民族通信企业一开始便打起价格战。时至今日,“中华”的价格战仍未结束。
携 手
如今,“中华”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华”兄弟所到之处常让国外厂商心惊胆寒。
2001年,电信巨头思科的亏损额达到10亿美元,同一时期, 朗讯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62亿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中兴、华为都保持了高增长,到了近两年, 摩托罗拉等国际电信巨头出现业绩下滑,而“中华”在海外却是捷报频传。
在海外,“中华”不敢放松警惕,形单影只的“中华”一改常态,变得和睦起来。
2003年,对于思科在美国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一案,华为常务副总裁洪天峰曾如此评论:以前国外一提到中国,印象就是假冒伪劣,低质低价,我们要让他们改变对中国的这个印象。中兴也表现出休戚与共的关切:思科起诉华为虽是个别现象,但是它却折射出国外对中国创新文化的普遍质疑。
总结“中华”的成功,稳定的高层是“中华”得以做大的重要保证。
华为的任正非、中兴的侯为贵始终保证了在公司的绝对领导地位,并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很高的威望,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与此形成对比的,“中华”曾经的对手,巨龙通信的核心高层人士变动频繁,其灵魂人物邬江兴可谓几度沉浮。
30年,风风雨雨,有沉有浮,而“中华”兄弟却巍然屹立。放眼未来,同出生于深圳、扬名于海内外的“孪生兄弟”,必将领跑中国电信制造业,书写出更为壮阔的篇章! |